“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时至今日,在鸠山镇官寺村,依然有村民记得70多年前跟“邻居”学的红歌,而村民们当年的“邻居”,就是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的教官和学员。年冬,王树声、戴季英等我军高级将领奉命率部组成河南人民抗日军挺进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豫西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后,为了解决由于根据地发展而出现的干部不足问题,以张才千为司令员的抗日军第四支队在禹西创办了一所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即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
学校建立以后,张才千司令员任校长,四支队参谋长寇惠民担任副校长。学员主要是来自禹县、许昌、郏县、登封、宝丰等地的有志青年,也有少数来自部队。
鸠山镇官寺村村民刘书占说:“学校办起来以后,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学员都是在窑洞里边拿点麦秸一铺,打个地铺就住在这了。没有钢笔,就把蘸笔尖绑在小棍上,蘸着墨水写字。生活也比较困难,连吃的菜都没有,有时候老百姓送来点红薯叶都算是改善生活了。”
鸠山镇官寺村山川秀丽、溪水潺潺,风景优美、空气新鲜,是抗日战线的大后方。听不见炮声轰鸣,闻不到战火硝烟,一群追求革命的爱国热血青年聚集在涌泉河畔的小山庄,聆听老红军讲革命道理,说抗战精神,唱保卫黄河、保卫家乡的战歌。他们以拯救中华民族危亡为己任,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革命理论,使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随着形势的发展,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于年7月由下官寺村白家门迁到苌庄镇玩花台。
鸠山镇官寺村村民刘书占说:“学校搬到玩花台后,到了八月份,学员全部结业,结业以后就分配到各个部队里去任政治教员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怀一腔热血而来,学一身本领而去,就像一粒粒革命的种子,洒落各地、生根发芽。他们留下的红色精神,也必将激励无数后人不忘初心!
记者:张聪苗浩
NEWS
往期精彩推荐
将带你领略禹州这些历史文化宝藏!
网红美食!游乐设备!五一小长假千万别错过禹州这个地方
禹州书记市长信箱最新回复!看看有没有你关心的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