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许昌新闻
许昌政务
许昌旅游
许昌经济
许昌百科
许昌生活

漯河风情老窝人和龙城人互喊舅的民俗

引子熟稔漯河风土人情的人,都知道召陵区的老窝镇和郾城区的龙城镇有这样一个渊源———两镇的人见面,如果双方是男的,都互相喊声“舅”。此“舅”非彼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不论长尊幼卑,皆可互喊。不解详情的外人,可能觉得这种喊法具有谩骂、调戏之意,会当场嗔怒。但是,对于这两个镇的人来说,见面亲热地互喊一声“舅”,双方不但不羞恼,反而透露着一份亲切之感;原本陌生的彼此,互喊一声“舅”,感情瞬间升温,再难解的疙瘩也会迎刃而解,说不定还会相互拉拽着找一家酒馆,小酌一番。就是这简简单单一声“舅”,在两镇人之间已经互喊50多年,这种“舅”渊源早已成为连接两镇乡土亲情的纽带。

缘起

20世纪50年代治淮工程从地理坐标上看,老窝镇与龙城镇相距30多公里。这两个镇既没有地缘关系,又没有亲缘关系,可是这种“舅”关系已经延续了50多年。在豫南一带,你如果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一声“舅”,会被视作和对方在打渣子(河南方言,意思是开玩笑)。按照老窝镇和龙城镇人的说法,两镇人最初互喊“舅”,也是起源于彼此打渣子、骂玩儿。至于何时何地,两镇人产生了这种关系,流传至今的版本很多,说法不一。近日,记者在走访两镇年长者时获悉,这种互喊“舅”的叫法,源于年两镇人在平顶山市鲁山县修建昭平台水库时的一段难忘岁月。20世纪50年代初,毛主席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之后,在党中央、河南省委和淮委会的领导下,河南淮河流域的广大军民开始了大规模治淮工程,经过几百万劳动大军的艰苦奋战,先后完成了一二三期工程,修建了著名的石漫滩、板桥、白沙、薄山、南湾等水库和老王坡等蓄洪工程。昭平台水库正是在那个火热的年代修建而成。昭平台水库耸立在淮河支流沙河上游,是一座长多米、高35米的水利工程,极目远望,天水一色,一望无际,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八百里伏牛山东麓。“为了修建昭平台水库,当时的河南省委从周口、许昌(漯河当时属于许昌地区)、驻马店、平顶山等地区调集了十几万名河工进驻工地。”老窝镇下堤刘村的索喜安,今年81岁,当年他和全县(当时为郾城县,管辖老窝镇和龙城镇)近万名青壮劳力一起去修建昭平台水库。索喜安老人清晰地记得,刚到达工地时,他看到山顶用十字架装了一盏红灯:当水坝修到与红灯齐平时,才算完工。“从山脚仰望红灯,就像看天上的星星,感觉何年何月才能修好水库啊?!”

缘分

一起修建昭平台水库

当时机械化水平较低,没有挖土机、推土机等设备,但在那盏红灯的指示下,十几万名河工靠畚箕挑、手推车拉,大石头用杠子抬,平整土地用夯具夯、用滚筒碾,齐心合力修建水库。红旗招展,车轮滚滚,人喊马叫……热火朝天兴修水利的情景令人难忘,以至于现在回忆起来,索喜安都充满了对那段岁月的留恋。“十几万人分成两班,每个班每天干12个小时,没有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都要上工地。”索喜安回忆说,为了保证工程按时完成,十几万名河工以一个乡镇为一个集体,每个集体又分为后勤保障员、医疗员、宣传员、运土工、垒土工等。当时,他们的任务主要是用独轮车把另外一座山上的土推到水坝前。推一趟土要走几里地的山路,走得慢的,往往会被后面的人催促。夜晚,整个工地也是灯火通明。“遇到下雨天,我们就将随身带的口袋披在身上,继续干活。”老窝镇双杨村的孙铁贯,今年78岁,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铄,当年他在工地上干了8个月。由于干活能吃苦,他先后获得8张奖状。“那时候各个集体都是比着‘放卫星’,比着谁先完工。”孙铁贯说,下雪天工地也不停工,男劳力都是光着脊背干活,身上大汗淋漓,鹅毛大雪落在身上就融化了。有一次,工地广播站站长被孙铁贯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深深感动,专门在广播上表扬了他。正是靠着十几万像孙铁贯一样的河工,昭平台水库在年6月修建完成。而后,来自漯河的部分河工又转战平顶山市西南郊的沙河干流上,开始修建白龟山水库。索喜安又在白龟山水库工地干了一年多。“我离家时,大儿子才2岁,回来时孩子都快5岁了,竟然都不认识我是他爹啦!”索喜安说,兴修水利是造福子孙的事,能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感到很自豪。缘由见面喊声“舅”增添乐趣增进感情当时,修水库是一件体力活。为了丰富河工们的文化生活,当时的郾城县政府专门派出剧团前往昭平台水库工地进行慰问演出,并举办各种联欢会。快乐从劳动中产生,烦恼也从劳动中排除。当时,河工之间也编各种各样的笑话或者俗语来缓解一下疲劳。那时候,工地上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推独轮车不用学,只要屁股调哩活。”此外,工地上的宣传员还穿梭于河工队伍中,通过打竹板的方式给大家加油鼓劲。“有个后生干活没劲儿,宣传员就编了一句顺口溜,‘你这同志干哩也怪欢,一车推了一木锨’!”说到这里,索喜安爽朗地笑了起来。老窝人和龙城人的“舅”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劳动环境下产生的。“那时候大伙儿一起往山坡上抬土,伴着劳动节奏会吆喝加油。”索喜安说,当时,老窝镇的河工和龙城镇的河工在一起干活。老窝镇的河工吆喝的时候会喊“对十五里(龙城镇曾叫十五里店乡,年撤乡改镇)!”而龙城镇的河工们也拉长声音回应“对老窝!”“最开始是这样打渣子,后来发展到互相喊‘舅’,骂玩儿取笑。”索喜安说,究竟是谁先喊“舅”,已无从考证。两个镇的河工没有在这种骂玩儿中恼羞成怒或者大打出手,相互之间关系反而越来越融洽。慢慢地,“舅”在这两个镇的工地上,成了一个时髦的流行语。慢慢地,见面互相喊声“舅”,成了这两个镇河工的习惯。一些胆大的男青年,见到另一个镇的女青年也开始喊“妗子”,而女青年听到后也是哈哈一笑。一句骂玩儿的话,给大家增添了劳动乐趣,气氛也活跃起来。关于两镇互喊“舅”的渊源,召陵区政协副主席杨淼洲也做了一番调查。杨淼洲籍贯是龙城镇,他的父亲当年也参与了昭平台水库的建设。据父辈们回忆,杨淼洲了解到,当时河工们的粮食是国家统一调拨,有一次负责后勤保障的人出现差错,给龙城镇的工地调拨粮食时多圈了一个零。老窝镇的河工知道后,就隔三岔五地跑去蹭饭。在蹭饭过程中,有好事者兴起了喊“舅”、喊“妗子”之风。在见面喊声“舅”所营造的乐观、友好的氛围中,原本紧张、枯燥的体力劳动多了一些轻松和愉悦。老窝、龙城两镇的河工在干活时也逐渐熟络,相互帮衬。“谁家的工程进度慢,另外一家就伸手来帮。”索喜安说,工地上有人生病,或者遇到困难,大家都会相互帮忙。家属去工地看望时带的衣服和食物,大伙儿都拿出来共享。渐渐地,这种“舅”关系更加亲密。“当时是老窝镇、龙城镇、大刘镇三个镇的河工相互喊‘舅’。”杨淼洲说,为了把这种“舅”关系区分开来,后来老窝镇的河工称呼龙城镇的河工为“大舅”,称呼大刘镇的河工为“二舅”。由于种种原因,只有老窝人和龙城人见面互喊“舅”的行为传承下来,慢慢成了一种习俗。

???????????????????????????????????

——分享给朋友,让更多人传递正能量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把漯河吧







































白癜风怎样治疗好得快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changzx.com/xczw/71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