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最为抢手的县是襄城县。近半个世纪以来,它被许昌市和平顶山市两地争来抢去,不可开交。襄城县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值得平顶山和许昌两地争得你死我活?争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又有着怎样的现实考量?
襄城县汝河
作为被争来抢去的对象,襄城县显然有点不适应。到底是跟着许昌好,还是跟着平顶山好?蒙圈的襄城县,究竟该怎么选择?
香附
文
豫记
回归许昌20年
襄县人为啥越来越怀念平顶山了?
在很多80、90后襄县人的记忆里,我们是属于平顶山的。年香港回归后不久,我们“平顶山市襄城县”的固定搭配也回归到“许昌市襄城县”,然而不论线下网上,关于“襄城县归平顶山好还是归许昌好”的争论从未停息。
在百度襄城县吧里,一直挂着一篇年发的一篇帖子,《N条理由表明襄城县归属平顶山好》,理由居然列举了一大堆。比如:
站在“对平顶山念念不忘”的襄城人的立场上,这样的理由难免偏激,但很有趣。好奇的我数了数,单列理由25条,网友声音集结若干,之后跟帖、争论不断,襄城师范的没落归因许昌,首山旅游开发错失机遇埋怨许昌,襄城县没有被省管好像也归咎了许昌。
再往前数三年,年7月,还有网友发博亮出一份提案,建议把襄城县再次划归平顶山管辖,脑洞虽大,文章中关于“中原城市群能源化工基地”的相关论述却有其合理之处。
虽然“身”在许昌了,但“心”还在平顶山身上。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会让许昌人怎么想?
襄县人别抱怨
许昌带襄城已经玩耍一千多年了!
许昌人怎么想,暂且不说。这种“许昌多么不好,平顶山怎么怎么好”的论述方式,似乎连襄县人也看不下去了。在襄城县吧10年前所发的一个帖子的跟帖里,一位网友就有点看不下去了,指出历史上,人家许昌一直是襄县人的老东家,并且许昌有不少的优势。
从历史上看,春秋时名“氾”(fán)的这座城,因周襄王避难于此,得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属颖川郡。自唐贞观元年(年)改属许州,后基本历代相沿。年7月,隶属许昌行政区,年2月改属平顶山市,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划归许昌市管辖。
这位网友所说,襄城县属许昌管辖的历史有一千多年,只在-年的10年时间划归平顶山,老乡们为啥撇开行政区划问题,总说许昌不好呢?
这位网友认为,许昌在省里受重视程度要比平顶山强很多。许昌是综合性优势比较多的城市,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交通、文化、环境、经济等综合优势较强,相较之下,平顶山就差了许多。比如年河南18市GDP总量及人均排行榜中,许昌总量排名第四,人均第六;平顶山总量排名十二,人均十三。
这位网友还认为,论环境,许昌市年就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是我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而“挖煤”的平顶山,去老城走亲戚总能吸一鼻子煤灰。
关于襄城经济,属平顶山的十年暂且不谈,年襄城县在河南个县(市)中排名35,同年6月,人民论坛评测中心在《国家治理》周刊上发布河南县市经济社会公平度排名,襄城县位列第四。回归许昌,襄城人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大许昌”其实很委屈
连平顶山也是从这里划走的
襄县跟了“大哥”许昌,仿佛跟错了“大哥”,一肚子的委屈和不情愿。但当了多年“大哥”的许昌,恐怕比它更委屈。
建国初的许昌,可是要比现在的许昌市大很多了。那时候叫许昌专区,下辖了19个县(市),范围极大,境内河流、水库应有尽有,即使天旱了也可自由调水,小日子相当快活。
许昌“水缸”大陈闸
然而伴随着行政区划的一次次调整,许昌这个“大哥”也不怎么“大”了:年,平顶山划出去了,顺便带走了白龟山水库;年,舞钢给了平顶山,石漫滩水库也做了陪嫁;年,鲁山、宝丰、叶县都归入平顶山麾下,境内的昭平台水库、孤石滩水库和北汝河鲁山县段也纷纷与老东家许昌挥手告别。
有朋友问,怎么哪儿哪儿都归了平顶山?因为那时平顶山管县较少,省里为支持平顶山尽快形成能源、煤炭、化工基地,要给它资源,就报请国务院批准大许昌撤区改市。
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河南省调整扩大市管县领导体制的批复》和省委五号文件规定,许昌地委分别将襄县、郏县移交给平顶山市,将舞阳、郾城、临颍和原漯河市移交给省辖漯河市,将禹县、长葛、鄢陵、许昌县和原许昌市移交给省辖许昌市。
原来那个威风凛凛的“大许昌”(许昌专区),一转眼,就剩下那么点地盘(许昌市)。不知道由专区改为省辖市的许昌有多么憋屈。现在来要个过去跟随自己的“小弟”襄县,于情于理似乎都找不到毛病。
缺水许昌拼了十年命
才夺回襄县解了点渴
许昌为什么要收回襄城县?根本原因还是缺水!许昌被区划大调整后的最大感觉,就是渴、渴、渴!
襄城县划归平顶山市后,大陈闸和化行闸归平顶山管辖,从北汝河大陈闸往许昌市区送水量骤减。直至年,两地达成协议,平顶山每年向许昌有偿供水万立方米,加上榆林和周庄两处水源地供水,许昌市年的实际日供水能力为6.4万立方米,形势十分严峻。
另一方面,许昌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形成,长葛、鄢陵等下游地段水污染严重,出现氟中毒现象,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据《许昌市水利志》记载,上世纪80、90年代,许昌市年均缺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用水量占全省人均用水量的一半,占全国人均用水量的十分之一,许昌市被列为全国严重缺水的40座城市之一。
而襄城县拥有北汝河、颍河两条较大河流。单举北汝河一例,其在襄城县内过境河长46.9公里,一般河宽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这对缺水严重的许昌市而言,是多么丰沛的水源!
所以许昌市委、市政府不断向省里提出建议,请求襄城县“回归”许昌,同时与平顶山市协调,从北汝河向许昌市区调水。而平顶山自然不舍,因为它看中的,是襄城县另一宝贵的自然资源——煤。
数据显示,襄城县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目前已探明煤炭储量20.5亿吨,保有储量也达14.1亿吨,约占平顶山煤田总储量的17.2%。而且平襄两地距离甚近,经济结构趋同,“烟叶王国”襄城县还能为其归属地贡献可观的烟草税收,怎么能一要就给?
于是两地争夺互不相让,一争就是十年。年,经过许昌人民的不懈努力,国务院终于同意并批复河南省行政区划调整申请,把襄城县重新划归许昌管辖。至此,许昌与兄弟平顶山市“夺县争水”的漫漫长路画下句号。
两位大哥这么拼,襄县人到底跟谁好?
年2月15日,《河南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襄城县:中原“硅都”正崛起》,刷新了许多人对传统农业大县的经济认知。汝河以南的“襄城县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与平顶山市经济结构高度契合,园内企业享受着煤焦化循环经济链条带来的种种便利,发展的硅烷气产业创造了诸多“国内第一”。
很多时候,我的襄城小伙伴儿仍会面露遗憾:去平顶山多方便啊,十来公里路,城际公交七分钟一班,是去许昌的三十多公里路、十几分钟一班车比得了的吗?而我们最爱的烙馍卷豆腐,在平顶山随处可见,在许昌不好找啊。
不过自年末许昌灵井人头盖骨化石被发现以来,把自己归到“许昌人”似乎有了莫名高大上的认同感。而京广线上的许昌东站,也越来越被更多的襄县人习惯。
有一个形容,说许昌市地图就像头雄狮:市区是心脏,禹州是头,长葛是脊梁,许昌是腹部,襄城是前腿,鄢陵是后腿。如此,每一部分都很重要,每一个县(市)都不可或缺。
其实说到底,无论归属何地,襄城县都是她自己,独一无二。襄城县有着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一直在给其归属地输血。襄县人也有着自己的步调与坚持,不疾不徐,持续发力。
如今的襄城县一手盈握两千余年的历史馈赠,一手紧抓当代经济的机遇前行,不论外面如何喧闹争抢,她知道,做好自己最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明天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该不该感谢韩国人?
20多年前,商丘错失亚洲最大的火车编组站,还有没有机会大翻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