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知名的高等院校,河南农业大学拥有多年的辉煌历史。年,为响应毛泽东同志“农业大学要搬到农村去”的号召,河南农业大学的前身——河南农学院迁往许昌办学,并一度改名为许昌农学院,直至年才迁回郑州。
在许昌的历史上,曾有两所农学院。一所是年时,许昌地区开办的许昌农学院,校址在灞陵桥畔的关帝庙内。由于种种原因,该校仅招了一届学生,3年后便停办了。另一所是河南农业大学的前身——河南农学院(年曾更名为许昌农学院)。该校于年从省会郑州整体迁到许昌办学,校址在市区以南约10公里处的建安区蒋李集镇。
蒋李集镇是个农业大镇,田野肥沃,阡陌纵横。穿越蒋李集镇镇区的一条乡间公路向南走三四公里,在空旷的田野里出现一个热闹的小集镇,看上去略显突兀。这个小集镇与蒋李集镇区及周围的岗城、鸿雁李等村庄明显不同:除了卖种子、农药、手机等商品的沿街门店外,还有规模庞大的破旧厂房和成排的老式宅楼。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外地人、听到纯正的东北话。这里俗称“屯”,因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著名的厂(生产枪支的军工厂)从东北搬迁到这里。该厂发展到高峰的时候,厂里曾有几千名工人、家属在这里工作、生活,街上随处可见东北人,随时可以听到东北话。厂搬到这里之前,“屯”所在地还有一所知名的大学——河南农学院,即现今的河南农业大学。其实“屯”源于河南农学院的落户。在河南农学院从郑州搬迁过来之前,这里是许昌地区农场的农田。有了河南农学院,这里才慢慢有了居民、集市和各种场院。年,河南农学院迁回郑州后,厂搬了过来。现在,辉煌一时的厂也消失了,但“屯”保留了下来。
作为河南省创办最早的高等学校,河南农业大学源自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年,该校时任校长常志箴先生提出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后演变为“明德、自强、求是、力行”。“明德、自强”就是倡导学校师生要立德修身,修胸怀天下之浩荡精气,弘扬奋发图强之壮阔正气,坚韧不拔,勇担重任,富民强国。后来,该校先后经历了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河南大学农学院等办学阶段。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该校独立建制,更名为河南农学院。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校已经发展成为省内著名高校,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年,为响应毛泽东同志“农业大学要搬到农村去”的号召,河南农学院决定从郑州迁往许昌办学。
河南农学院当初占的是农场一个生产队的土地,为此,这个生产队的全部人员都被调入了学院。当时,该校基本上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短短两三年时间,该校就先后建成了教学区(位于马路西侧),教职工住宅区及后勤区。该教学区只有一条窄窄的路。校门由两个水泥墩和钢筋栅栏组成,其南侧悬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木牌,上面写着“河南农学院”五个大字。教学区内的主要建筑有农学楼、畜牧楼、农机楼等教学楼以及图书馆、学生宿舍楼、行政办公楼等。虽然这些建筑中最高的只有4层,还有一些只是瓦房,建筑材料也是普通的红砖、红瓦,但在当时,尤其是与周围村庄的草房相比,可称得上是高档建筑。
田建军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