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慈明①与汝南袁阆②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③?”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④”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⑤,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⑥。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⑦”
①荀慈明:即荀爽(—),一名谞,字慈明。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名士荀淑第六子。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他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②袁阆(láng),字奉高,东汉慎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人,汉末士人。③经:常规;原则。④国士:全国推崇的才德之士。尤:指责;责问。⑤祁奚:春秋时代晋国人,任中军尉(掌管军政的长官)。祁奚告老退休,晋悼公问他接班人的人选,他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刚要任命,解狐却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大家称赞祁奚能推荐有才德的人。⑥公旦:周公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辅助周成王。《文王》:指《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包括《文王》、《大明》等十篇,分别歌颂文王、武王之德。作者无考,《文王》一篇,有以为周公所作。亲亲:爱亲人。⑦《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史书,也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诸夏:古时指属于汉民族的各诸侯国。悖(bèi)德:违背道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慈明先及诸兄()B.方问国士()
C.以为至公()D.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
2.下列句中“相”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B.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
C.宁可以急相弃邪D.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
3.与下列句中加点字“亲亲之义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慈明先及诸兄B.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
C.外举不失其仇D.内其国而外诸夏
4.翻译下列句子。
(1)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
(2)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5.“摆事实,讲道理”是非常有效的论证方法,请对荀慈明的话加以分析,看看他摆了哪些事实、讲了什么道理。
6.你觉得荀慈明是个怎样的人?
1.A.提及、说道B.刚才C.最D.举荐2.A(互相,其他三句都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B指“我”,C指“他”,D指“你”)3.D(名词的意动用法)4.(1)才德兼备的人才难道仅仅依靠亲戚或者故旧的推荐就可以了吗(2)况且,不亲近自己的亲人却去喜爱其他人的行为,不是违背了基本道德吗5.摆事实:祁奚内举不避子外举不避仇的列子,周公旦作诗歌颂文王武王的例子,《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的例子;讲道理: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违背了道德。6.内举不避亲,熟悉历史掌故,说话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