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田甜
疫情之下,做核酸检测几乎已经成为日常。但你能想象吗?很多人认认真真地做核酸,“大白”们辛辛苦苦收集的样本,最后可能不知去向,根本没有检测。只是被违规稀释,得出一个不准确的结果。最近频频爆出核酸检测机构数据造假,真是细思极恐!
5月29日,北京卫健委通报:“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警方已经立案侦查。这是今年5月以来,北京第四家出事的核酸检测机构了。之前的三家分别是: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北京医院、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这些名字我们并不熟悉,但它们曾千万次地出现在核酸检测报告上。
每一家的问题都不一样。其中,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为了私利,违规进行三管混检。就是说,核酸检测本来应该5混1,或者10混1。但金准医学却偷偷再把三管混到一起,一次检测15个或30个人的样本,降低检测成本,增加利润。但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很容易出现阳性漏检的情况。这,并非个例。一段时间以来,郑州、合肥、上海等多地都爆出类似事件。有的核酸检测机构,明明没有那么强的检测能力,还大包大揽,接下很多业务。最后不但送检不及时,报告还不准确。年1月,河北隆尧一家核酸检测机构,在没检测完毕情况下,向当地卫健部门谎报全部阴性。结果两天后,又报告有阳性,导致当地疫情防控非常被动。今年1月,河南许昌一家核酸检测机构的区域负责人被查。原因很吓人,也很有想象空间:实施引起新冠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有河南网友表示,自己明明没有在某核酸检测机构检测,却收到了阴性的检测结果。还有,最近两个月,上海多次被质疑核酸检测出现“假阳性”......
如此种种,真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现在核酸检测已是常态,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算有问题的只有极个别,也非常可怕。如果是因为检测水平有限,该做的都做了,效果未达到理想程度,还可以理解。但大部分出事的情况,显然不是如此:明明应该10混1,非要30混1。明明样本足够多,却只检测一部分。明明没有检测,却硬是给出阴性报告……这分明就是胆大包天,利令智昏。为啥这么做?一个字,钱。据报道,仅今年的前4个月,中国就有多亿人次做过核酸检测,花费近亿。利益驱动下,有些机构开始不择手段,故意漏检、违规混检,以降低成本,图谋私利,可见人性之贪得无厌。
正如网友所说:如果下雨的权利掌握在卖伞人手里,那雨还会停吗?谁都知道,核酸检测是目前发现病毒的最重要手段,要想控制住疫情,就需要依靠准确有效的核酸检测。所以无数大白起早贪黑,风吹日晒,身心俱疲地去做核酸。亿万国人积极配合,隔三差五排着队去捅嗓子眼,国家更是为此耗费几千亿。而这些蛀虫,为了一己之利,让一切努力都可能白费,着实可恨!
既然他们敢践踏法律,法律就必须让他们尝尝恶果。这次北京发现不对,行动很快很果决,该抓的抓,该撤的撤,雷厉风行。前几天被抓的北京金准医学法人王学刚,43岁,海归硕士,业界也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曾获得“北京市十佳外来青年”称号,在检测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商业版图遍布全国。而现在,他本人被抓,公司也被停止营业。多年的拼搏奋斗,毁于一旦。但是,不值得惋惜,这就应该是蛀虫的下场。
[责编:苏亮]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