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属单位: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永兴街道办事处
办公地点:徐门村村委会大院
党支部书记:徐银庆
主任:徐建中
辖区范围:
东至何门村,北至韩西村,南到蒋店,西至魏武街道办事处罗门村,现有4个居民组,多户口人,党员48人。该村只辖1个自然村,耕地约亩,村庄占地多亩。
社区特点:永兴街道办事处徐门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一直以来,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但由于土地多为洼地,易积水,因此庄稼收成不好,经济相对落后。穷则思变。20世纪中后期,徐门村村民对土地进行多次整改,挖沟排水,改变土地的盐碱状况。如今,该村的年轻人很多外出打工或做生意,从事装修、电焊等。
社区故事
村西头的老砖窑成村民的美好记忆
“徐门村70%以上的村民姓徐,另有王、尤、杨姓居民。据传,村里的徐姓居民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而来的。”徐门村80岁村民徐培建说,“村里老人记忆最深的是村子西头的老砖窑,有几亩地大小。其到底建于何时,没人能说清楚,至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村里的一些道路是根据老砖窑而命名的,如“窑正西路”“窑上路”等。20世纪中期,徐门村的田地地势低洼,逢下雨天,雨水漫过田野直达村口,整个村子周边的坡地都是水,村民们就站在老砖窑向四处看。如今,老砖窑已不复存在,偶尔还能在遗址处发现红色的泥土。
徐门村西边有条小黑河,河宽二三米,向南与小洪河相连,然后汇入清潩河。因为坡地地势低洼,徐门村村民便根据低洼处的走势挖出排水沟;在村子北部陆续加高一条路,被称为“高台路”,实际上是顺着河道建堤,阻挡由韩西等村流过来的雨水。
徐培建说,很长一段时间,徐门村的田地都是每年只能收一次麦子,因为秋庄稼很多时候被淹。逢下雨天,邻村有人笑言:“走,到徐门坡里看蛤蟆。”正是由于田地种庄稼难,村民做小生意的意识才得以增强。20世纪后期,徐门村几乎家家户户走街串巷卖小磨油,随后发展起各种集体经济。
村里“招商”,致富带头人回家谋发展
徐门村党支部书记徐银庆说,10年前,当时仍属于邓庄乡的徐门村为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在外创业的村民回家创业。现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徐建中就是被“招”回村里创业的人员之一。
徐建中说,他从事家具制造已有25年。最初,他在家里制作床、板凳、沙发等家具,晚上忙到12时许,早上拉到市区湖滨路卖。随后,他在市区劳动路、半截河附近租赁厂院,生产各种家具。
徐银庆(中)和其他村干部在徐门村村委会大院门前。记者郝晋摄
年,在村干部的建议下,他回到徐门村成立嘉龙家具厂,以生产布艺沙发为主,同时销售床、衣柜、餐桌等。市区部分家具卖场销售他的产品。
“回村创业,生意好时大约用工30人,少时用工10多人。”徐建中说,村里谁家娶媳妇用家具,先拉回家用,啥时候有钱了再付款,“家具卖给村民不为挣钱,只为给大家提供方便和实惠”。
因为良好的口碑,年,徐建中当选徐门村村委会主任。村里修路,他和村党支部书记一起带头捐款。
细致的木工活儿、烦琐的石磨小磨油制作技术曾让徐门人引以为傲
小磨油香飘十里,木制品卖至外地
说起永兴街道办事处徐门村,手工艺是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细致的木工活儿,还是烦琐的石磨小磨油制作技术,都曾是这个村子的人引以为傲的手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手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能从村里老人的口中探知其当年的情况。虽然老手艺消失,但村里的人敢想敢干的精神保留了下来。如今,全国各地都有徐门人。徐门村有一支由几十辆车组成的车队,平时在北京,过年时车被开回徐门村。几十辆北京牌照的轿车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地势低洼产量低
洼地改造成良田
提到徐门村的过往,村里的老人们首先谈起的便是这里的地势。
徐门村地势较低,一下雨就成了泽国,田地变成“大池塘”,道路变成“挡水坝”。当时,邻村曾有人说“徐门坡里看蛤蟆”。意思是下雨了,在徐门村的高处看到的都是蛤蟆。一句玩笑话,让徐门人耿耿于怀。更令他们难以接受的是,流经村子的小黑河水位暴涨时,甚至威胁他们的住所。
大水退去,太阳暴晒,盐分沉积,土地慢慢盐碱化,让遭受水害的小村雪上加霜。“当时下雨后,种的红薯全泡坏了,最后只能吃红薯茎和红薯叶。没办法,村民只能种低产作物高粱。”80岁的村民徐培健说,粮食低产,村里吃救济粮的人多,村民被迫做小买卖维持生计。
地势低洼成了徐门村的“命门”,徐门村为此作出了努力,寻求改变。
20世纪60年代,村里发动每家每户捡碎砖头垫高路基,将村里的道路垫高了1米,然后筹资在道路两侧挖排水沟。小黑河经过多方治理,不再有水患。经过改造的土地渐渐消除了盐碱化。徐门村的田地变得肥沃,村民终于有了高产田。
家家户户开油坊,
小磨油十里飘香
小磨油曾经是徐门村最有特色的产品。十里八乡的人提到徐门村,首先想到的是香气四溢的小磨油。71岁的村民王水荣告诉记者,徐门村磨小磨油得从一个叫徐凤昌的人说起。此人是村里的能人,懂得多,会中医。当时村里的石磨都用来磨面粉,徐凤昌对石磨的齿进行改造,磨面粉的石磨便可以磨出芝麻油。他第一个在村里磨出了芝麻油,其他村民既好奇又羡慕。
徐凤昌没有对自己的技术保密,而是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三口大锅加一个石磨,一个小型的油坊就开张了。先炒热芝麻再磨,磨成糊状再炒一遍,然后用布包上用杠杆压,最后榨油。因为投入少,又能赚钱补贴家用,于是徐门村家家户户建油坊。“当时流行的是用芝麻换油,半公斤芝麻可以磨0.2公斤油。”王水荣说,别人拿50公斤芝麻换20公斤油,油坊主大概能赚2公斤油和芝麻饼。
芝麻饼是用磨油留下的芝麻残渣做成的。在缺少化肥的年代,芝麻饼成了最好的化肥。因此,卖芝麻饼也成了村民的一项收入来源。“小磨油不掺一点儿杂质,香着呢!”王水荣笑道。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家控制油料,徐门村的小油坊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只有少数人家里还保留着当年的器具。
加工汽车拖斗
远销南阳和陕西
20世纪70年代末,油坊没落,徐门人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谋生手段。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徐雪林看中了木材加工行业,召集村里懂木工活儿的人商量能不能把木材制成成品销售。大家一拍即合,当即成立了木业组。
缺手艺?只要愿意学,老木匠手把手地教。缺样品?村里派人到处看别人的样品。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后,木业组看中了汽车拖斗这个产品。当时的汽车(多是载货卡车)拖斗不像现在都是铁质的,而是木质的。他们说干就干,20多个木工师傅、3个铁匠,搭上制作架,架起大锯就算开张了。“做车斗用的木料都是松木。松木坚硬、耐腐蚀,我们技术过关,做出的产品质量相当好。”72岁的村民王同太曾是木业组的一员,他的手指因做木工活儿受了伤,差点儿截肢。
因做木工活儿受过伤,木工组的老员工王同太(左一)的手变了形。记者李亚琨摄
起初,他们的工艺不够精细,产品卖不出去。后来,制作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产品卖到了南阳和陕西渭南的汽车制造厂,一个汽车拖斗售价上千元,利润约元。
在熟练的高级工一个月能拿几十元钱的年代,徐门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不但赚到了钱,而且让徐门村名声在外。后来,随着铁质车斗的普及,木车斗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小村的木工手艺逐渐沉寂。
几十辆北京牌照的轿车
成独有的风景
在徐门村村委会主任徐建中的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