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初入园是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的关键一步。每到新生入园的时候,幼儿阵阵的哭声令您和家人担心,也令小班的老师忙碌不已。的确,对于年幼的孩子,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步入一个陌生、全新的环境,在生理和心理上会感觉不习惯,从而产生哭闹、焦虑等不稳定情绪。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家长不必太过担心,您如果想与幼儿一起顺利度过入园阶段,首先要了解现阶段幼儿的特点,了解幼儿目前发展的状况。针对幼儿具体的表现,在生活习惯、语言发展、个性品质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一定会帮助幼儿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幼儿初入园有哪些表现由于幼儿自身的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表现1.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
表现2.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
表现3.整天眼泪汪汪,轻声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
表现4.会与同伴发生矛盾,出现打人、咬人、摔东西、抢玩具等行为。
表现5.会“说谎”,如:回家告诉父母“老师(小朋友)打我”、“没有玩具”、“不给饭吃”等。
表现6.会出现阶段性体质敏感,由于新环境使孩子情绪波动较大,加上哭闹、紧张,体能消耗也较大,出现代谢紊乱,进而在一个阶段内引起体质敏感、易生病。
表现7.会尿裤子、尿床。由于老师掌握幼儿的规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到一个新环境,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家长多带上几套换洗衣裤就行。
表现8.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则上述症状马上消失。
行为科学认为,适应是指个体以各种心理活动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以便使自己能够顺应环境的过程。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已适应了家庭中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师以及幼儿园的常规,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不愿上幼儿园,想回家也是一种自然的心理需要。
因此,家长对于幼儿在初入园时表现出的不适应现象不必过于担心,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应对。特别是对于幼儿的哭闹现象,家长千万不能心软,把幼儿送到老师手里后马上离开,不要幼儿一哭闹就答应他不上幼儿园了,上一天休两三天,对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更加不利,要坚持让幼儿每天按时来幼儿园。
家长要相信幼儿园、相信在教师的精心照料下,多数幼儿都会在一个月内适应并喜欢幼儿园生活。
为幼儿做好生活准备幼儿入园后,成为一个社会人。需要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如果能做到自己吃饭、大小便、洗手、穿脱衣服等,他将很快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并且在集体中树立自信。因此,在入园前,家长应该为幼儿做好充分的生活准备。
一、让幼儿学习自己吃饭
幼儿不能独立吃饭并不是其本身的问题,而往往是家长没有放手让孩子去尝试造成的。家长不必过分为幼儿进餐清洁担心,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物品从而避免事后遗留很多家务,如:在幼儿饭桌周围铺些废报纸接洒出的饭粒,使用打不破的碗,给幼儿穿上易清洗的“吃饭服”。
如果幼儿不能自己学会吃饭,可把吃饭的过程分解为五个步骤,并一一给孩子示范,但注意不可太教条、太古板:
1.教幼儿使用勺子的方法。
2.教幼儿左手扶碗,右手拿勺,用勺子盛饭,放到嘴里。
3.教幼儿吃一口饭,再吃一口菜。
4.教幼儿咀嚼的方法。学会细嚼慢咽,吃完一口,再吃一口,速度要适当,咀嚼时不发出响声。
5.教幼儿咽下最后一口饭菜后,将勺子放在碗里。
幼儿刚开始自己吃饭时,须由家长耐心陪伴,细致调整动作,当幼儿初步学会自己吃饭后,成人应该大胆放手,鼓励幼儿自己吃饭。
二、让孩子学习自己大小便
新入园的幼儿会出现常裤子尿湿或内裤不干净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幼儿不会独立上厕所。幼儿入园前在家里一般是坐便盆大小便的,但幼儿园厕所大都是蹲坑式的,幼儿对此不习惯,所以入园后入厕困难的问题表现较为突出。
孩子要学会入厕,首先要解除他的紧张心理,告诉幼儿,你已经长大了,能自己上厕所了。
1.模拟练习:在平地上摆两块砖,它们中间离开一定距离,家长和孩子比赛上、下、蹲下、起来的动作,并逐渐加宽两块砖中间的距离和高度。根据幼儿的表现,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
2.告诉幼儿,蹲坑比便盆更方便、更干净。
3.告诉幼儿憋便的害处,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规律,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三、让孩子自己学习洗手
只要幼儿能够把手洗干净(包括手心、手背、指头、指缝、手腕等),则说明幼儿已经学会洗手,不必过分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