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大型新编历史豫剧《灞陵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作为此次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的第12场演出剧目,其专业精彩的演出获得了首都观众的交口称赞。
演出现场
观众不愿离场,演员返场加唱
8月22日19时30分许,随着音乐声的响起,《灞陵桥》正式拉开序幕。曹操、关羽是我国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英雄豪杰。《灞陵桥》讲述的是关羽被曹操大军围困于土山,曹操视关羽为良将,极力劝说关羽留在军中,与其一道扶保汉室的感人故事,颂扬了曹操“仁德”、关羽“仁义”的优秀人格。
舞台上,场面恢宏大气、调度有方、错落有致,演员的圆场台步独具匠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人入胜;武打设计既不失传统,又充满创新;舞美设计再现了古代战场刀戟碰撞、战马嘶鸣、万箭齐发的厮杀场面,将演出推向高潮。
演出结束,观众迟迟不愿离场,掌声持续了四五分钟。在一片“再唱一段”的呼声中,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的亲传弟子李洪彬和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任宏恩分别加唱了豫剧《大登殿》和《人欢马叫》选段。
“《灞陵桥》剧情感人至深,人物塑造非常成功,是许昌市豫剧又一划时代的杰作,是许昌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新高度,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新名片。其有力地宣传了许昌文化、彰显了许昌魅力、弘扬了许昌精神。希望该剧进行全国巡演,走出国门,呼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文化走出去’作出贡献。”特意前来观看演出的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郑永彪说。
“颜良”带伤上台,只为演出成功
在接到参加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的通知后,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开始紧锣密鼓地排练《灞陵桥》。从排练开始到结束,每名演职人员都没有休息过,全部坚守在高强度的集训一线。
为了在体形上接近饰演的角色,扮演曹操的黄力杨每晚不吃饭,每天早晨步行5公里到单位练功,一坚持就是一年多,体重减轻了10公斤。扮演颜良的马岩在排练中脚骨错位,但为了不耽误演出带伤上台。
即使在演出当天,为了取得高标准的演出效果,早上8时许,北京长安大戏院还未开门,《灞陵桥》的演职人员便全部抵达,开始准备演出。“早来早准备,大家可以提前熟悉现场环境,以便晚上以最佳状态为观众献上一台好戏。”演员张聪说。
此外,高温演出是每名演员必须克服的困难。虽然观众席有空调,舞台上却不允许有任何风,否则会影响布景。因此,舞台上的温度比观众席的温度高一倍。表演结束后,因舞台上的温度太高,演员都一身汗水。
31年前,以“刘自得”的身份跟随豫剧《人欢马叫》剧组进京演出的任宏恩,在本场演出中扮演七哥这个角色。全程参与排练的任宏恩满怀感慨地说:“虽然时光飞逝,但许昌人对豫剧的喜爱始终不变。看到这群青年演员的排练和演出,我感觉许昌戏剧后继有人了。”
专家交口称赞,期盼打造更多精品剧目
当晚演出结束后,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二楼会议室举行了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对《灞陵桥》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剧突破以往“厚关薄曹”的文艺创作“惯性”,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曹操。专家期盼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充分利用自身文化优势,打造出更多与三国文化有关的豫剧精品剧目。
“这部戏中,曹操的塑造遵循了传统艺术中人们公认的事实——其有奸雄的一面。在剧中,他把报信者杀掉的残酷无情,符合其传统形象。但在与关羽的互动中,其对关羽的情怀又迸发出人性的光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国文化报理论部副主任杨晓华表示,《灞陵桥》是一部优秀的充满正气的舞台剧目,彰显了中华正义和中华美学的勇气和胆识。
“这部戏揭示了曹操和关羽的心灵,解剖了人的灵魂,‘刀’法用得很深、很犀利,将关羽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面对天子赐金印和曹操的厚待,其内心有了波动。这部戏通过他心里的独白‘丞相恩孰重孰轻把我困’‘负义人保国臣谁是谁非’,解剖灵魂、解剖人性。”中国戏剧教育家、话剧导演艺术家徐晓钟表示,通过这部作品,他领略到剧组领导和主创人员的智慧、勇气、良知!
“在如何挖掘当地历史名人和当代名人方面,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光明日报高级主编苏丽萍表示,在以往的戏曲中,曹操一向是白脸奸臣。而在《灞陵桥》中,其形象是正面的,与关羽的对手戏非常精彩、耐人寻味。整部戏有文有武、张弛有度,让观众看得很过瘾!该剧还增添了喜剧情节,如将官被吓跑和七哥的戏份很有喜剧气氛。“我认为,该剧轻松、有趣的戏份应再适当多一点儿。这不仅能保持剧目的乡土气息,还能起到调节戏剧气氛的作用。”苏丽萍说。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白癜风早期有什么症状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