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
在东阳千祥镇三联村许昌自然村,一整片危旧房已被夷为平地。该村今年借着“治危拆违”的契机进行整村改造,除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还要进行产业植入。而在该区块的附近,一幢旧建筑却被保留下来。
“这是许昌的祠堂‘友山公祠’,里面有许多牌匾,记载着村庄的人文历史。”三联村党支部书记陈元宝说,村里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产业植入做出自己的特色。因此,《百村故事》征访组日前来到许昌时,村干部和老人们都打开了话匣子。
许昌人为何姓陈不姓许?
许昌原名许庄,奇怪的是,许昌人却不姓许而姓陈,为何?老人说,这要从始祖友山公说起。
友山公娶许氏为妻,生有一子两女,一家人生活安康,其乐融融。但是,友山公英年早逝,33岁时便抛下妻子儿女离去。许氏化悲痛为力量,不仅抚养遗孤,还为丈夫尽孝,当时家中有体弱的舅姑,她也孝养有加。许氏不仅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参加各种劳动,并坚持高尚的节操,用严格的道德规范教育子女。她节约开支,广开财路,奋斗了20多年,资产雄踞一方,家族也逐渐壮大。
当时村庄还没有正式名称,为了感谢、盛赞贤惠能干的许氏,并让后代子孙不忘许氏的贡献,陈氏子孙决定以许氏的姓作为村名,取名“许庄”。
这个名称沿用了多年,直到年。
当年,许庄负责人陈炳章在《大公报》上刊登了声明,将“许庄”更名为“许昌”。一来,“庄”和“昌”音近,新名称很快就能被接受。二是河南有一个许昌府,他希望许庄也能像许昌一样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许昌”还有一层含义:许氏的贤惠能干让这个村庄繁荣昌盛。
牌匾里“藏”着先辈故事
“友山公祠”里挂着许多牌匾,征访组建议将这些牌匾的内容整理出来,并找出其背后的故事。老年协会会长陈佐棠立即找到照相馆,将所有牌匾拍照、冲印。
负责给牌匾找主人的是72岁退休教师陈春桂,由于牌匾的主人宗谱中大多有记载,而宗谱文言文居多,有很多繁体字,有的没有标点,这项重任就落在了他肩上。据了解,陈氏宗谱共有20多本,记录千祥许昌的有3本,共多页。起先就像大海捞针,后来他和其他老人讨论,渐渐摸出了门道。
陈春桂共找出30余个历史人物,根据牌匾的抬头、落款等一一对应、筛选。“对上的那一刻,真的很高兴,很有成就感。”他说,有的牌匾抬头或者落款不全,一天下来也没有收获。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目前,他已整理出9块牌匾的历史渊源。
一方匾额就是一个故事,在老人们的协作下,许昌的人文历史渐渐丰满起来。例如,“两浙选元”的主人叫陈玉书,他聪明逸群,9岁就能写文章。天启辛酉年选拔贡生,他参加浙江会考,获第一名,被授予如今的安徽黄山的知县,于是有了这块牌匾。“纯孝”的主人叫陈文敌,宗谱中记载,他不仅孝顺父母,还替早逝的叔叔照顾幼儿,“保其产业,待其成人后全数归还管业”;弟弟和弟妹死了,留下二男二女,陈文敌“抚育如己子”。年大灾荒,他当时任粮长,替百姓交纳当年的夏税,以解百姓所难。陈文敌死后,有地方士绅上呈公文,皇帝钦赐“纯孝”,在宗祠及墓前两处立石坊表彰纪念。
“这是挖掘许昌人文的好机会。”陈元宝说,“我们一定尽量提供所需素材,和《百村故事》一起寻找亮点,讲好许昌故事,做好产业植入,让许昌未来更昌盛。”
记者杜晓萍/文倪远山/编辑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