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
“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
这是祢衡把曹操喷得心生杀意的著名台词。光从台词来看,确实喷得精彩,有理有据、面面俱到,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地把曹操骂得体无完肤。
但是,众所周知,骂领导是一件很爽很刺激的事情,但通常后果也是很严重的,祢衡同志因此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在当下的生活和文化之中,因为思想更加自由、个性更加突出,所以,对于祢衡这种睥睨天下的喷子气质有了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做人就是要像祢衡一样坚持自我,不服就干,没必要惯着领导的毛病;有人认为祢衡这种做法太冲动、情商太低,所以死不足惜。
那么,我们究竟要从祢衡之死中读懂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历史,其实不过是提供一个人性窗口而已,我们只有通过它去汲取更多的营养知识和智慧哲学,才会觉得历史不那么苍白与空洞、生硬与无趣。
祢衡的死亡过程
狂士祢衡
祢衡何许人也?三国历史中的酱油男也!也就是说他在三国的历史中是一个角色成员,之所以会在历史上留下一定的存在感,是因为他怒怼曹操的故事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从另一个角度衬托了曹操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情绪。
在《三国志》中祢衡连正式的传记也没有,最早关于他的记载,只是裴松之在注《三国志.荀彧传》时,注引了一篇短文《平原祢衡传》,这篇短文算是祢衡在《三国志》中的正式登场文书。
后来,到了《后汉书.文苑列传》,才正式有了祢衡专属的传记。
种种迹象表明,祢衡是那种在电视剧里也活不过两集的人,历史存在感并不强。但在民间传说中,关于祢衡的《击鼓骂曹》却是老百姓们津津乐道的桥段,这对于那些不喜欢曹操的人来说,简直是太酣畅淋漓了,太大快人心了。就这样,在历史故事中口口相传,祢衡作为一个高傲狂妄的名士形象家喻户晓,并经久不衰。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人,是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史书里说他“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
而作为三国时期另一位文化名人孔融在推荐祢衡的时候是这样说的:“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词,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
此外,关于祢衡为曹操击鼓《渔阳三挝》一事也有记载:“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坐客听之,莫不慷慨流涕”。
就连最后举起屠刀杀死祢衡的黄祖都说过祢衡甚得其意,跟他肚子里的蛔虫一样。
由此可见,祢衡是个很聪明的人,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这样一个聪明绝顶而又才华横溢的人,为什么会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死亡之路呢?
祢衡老是要得罪曹操曹老板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有所成的祢衡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一样,也一直想找个好老板、好平台来一展平生所学。但是,找工作这事,就跟薛定谔的猫一样,你不打开那个盒子,你根本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好还是坏?
建安初年,曹操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廷局面慢慢稳定。祢衡也觉得曹操管控下的许昌才是一个正规而又前途的平台,于是,满抱希望地来到了许昌,这和当下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往大城市里跑一样,并没有错。
但是,一个吃瓜群众要有一个吃瓜群众的觉悟,一个求职者也要有一个求职者的姿态,你祢衡来找工作,扎扎实实准备好“简历”和“作品”,多拜一下码头,多走点路子,不就行了?
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原本很有真才实学的祢衡突然之间变得玩世不恭了。估计还是前期求职不太顺利,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
聪明的祢衡决定背道而驰,立志做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喷子来引人注意。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愤青就这样诞生了,祢衡天天讽刺辱骂那些权贵,感觉全世界都欠他的一样的。由于,祢衡本身确实有两把刷子,也渐渐地成为了许昌文化界的知名狂徒。
据说,当时唯二能进入他的法眼的人只有著名学者孔融和杨修,但他并不好好称呼人家,他把孔融叫做“大儿”,把杨修叫做“小儿”,言下之意,就这两个人还有资格和他并称为文化人,但也只配做他的小辈。至于陈群、司马朗(司马懿家的扛把子)则成了他心目中“杀猪卖肉”的人。曹操在他眼里只是一个莽夫;荀彧在他看来不过是一个小白脸;赵稚不过是一个管厨房的饭桶。总之,许昌的名流没几个能逃过他那张破嘴的!
孔融还是举荐了曹操
但是,当一个人真正有才华的时候,还是会得到一些额外的尊重的。被祢衡称为“大儿子”的孔融并没有因他的无礼而迁怒于他,反而不计个人恩怨地向曹操举荐了他。
众所周知,刚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正是需要“千金买马骨”的时候,他一直想通过树立“求才若渴”的正面形象来打消士族阶级对他内心的排斥,来拉拢他和士族阶级的距离感。
于是曹操顺理成章地约见了祢衡,但是祢衡却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为由,说他身患狂病,不肯相见,而且言语之间也不够委婉,不够客气。老虎的毛历来只能顺着摸,怎么能够倒着捋?身为大老虎的曹操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他想不通呀,咋这世界上还有这么给脸不要脸的人呢?
曹操直接让祢衡赶紧给我滚过来,否则休怪我老曹翻脸不认人!祢衡终于来见曹操了,曹操为了杀一杀他的傲气,故意让祢衡担任鼓吏,为大家助兴。
祢衡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劳资是那种任由摆布的人吗?于是故意身穿一件破旧的单衣,就闪亮登场了,并弹奏了一曲《渔阳》。
一曲弹完之后,就有曹操的属下过来劝他:“老祢啊,这毕竟是公共场合,咱这样衣不蔽体的,影响不好,咱别闹了,换上新衣服去见曹丞相好不好?互相给个台阶下,行不?”
结果祢衡却当众脱光了,裸体示众,全场惊骇。弄得曹操很没面子又哭笑不得,只能故作大方笑着说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一看,祢衡这个玩笑闹大了,这不是喝醉了酒,就是摔坏了头呀!赶紧与祢衡苦口婆心一番,大意是让他去给曹操谢罪。又和曹操解释道,那小子是神经病发作,你大人有大量,别跟他一般见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改天定当登门谢罪。
曹操一听说祢衡要来谢罪,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嘱咐门人不要阻拦祢衡觐见。可后来祢衡来是来了,却依然身着单衣,拄着拐杖来的。不但没有当面谢罪,反而站在大门口,又把曹操骂了一番。
这下子可彻底把曹操骂得火冒三丈了。曹操对孔融说:“祢衡就是一个竖子,一个鼠辈而已。我要杀他,别人会说我不能容人,所以我不杀他。但许昌他是没法待,让他去刘表那吧。”
曹操之所以不杀祢衡,一方面是因为曹操确实想给自己树立“宽宏大度”的旗帜,另一方面,曹操也算看透了,祢衡这种嘴炮王者对他并没法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并且把他送到刘表那里去,他也指定活不了多久。怼天怼地怼空气的人,最后肯定会把自己给怼没了的。
曹操真的生气了
就这样,祢衡被遣出境,许昌的名士暗地里一片欢呼,但毕竟都是在文化圈子混的人,于是纷纷为祢衡送行,并相约等祢衡到了就原地坐着不起身,故意让祢衡难堪。
但当祢衡到了之后,他看见众人或坐或躺,便失声痛哭起来。有人问他何故如此?他说坐着的是坟堆,躺着的是尸体,到了坟地死尸堆里,他焉能不哭?气得许昌名士们脸都绿了!
到达荆州后,祢衡一开始还是有所收敛的,并不狂妄自大,与人诗词唱和,显示了他过人的文采,深得刘表喜爱。
时间长了,祢衡又开始旧病复发了,又开始怼刘表身边的人了。
于是,刘表身边的人也天天诋毁祢衡。没过多久,刘表烦得杀祢衡的心都有了。
但是刘表也是顾忌名声的人,更不愿意中曹操借刀杀人之计而拉低档次,所以直接把秀才送到当兵的那里去,让祢衡有理说不清,刘表把祢衡送到了江夏黄祖处。
祢衡的喷子生涯终于结束了
性情急躁的大老粗黄祖可没有曹操、刘表那么多的伪君子的想法,他有的只是真小人的残暴。显然,祢衡是不可能与这样的大老粗相敬如宾的,注定死路一条。
果然,祢衡和黄祖度过短暂的蜜月之后,因辱骂黄祖为“死公”而被黄祖下令处死,时年26岁。
尽管祢衡死在了江夏,但是才华是掩盖不住的,在江夏祢衡作为黄祖的秘书,还是表现出了其处理事务和诗词歌赋方面的天赋,其奉命之作《鹦鹉赋》更是惊人之作。对时局、命运、政事、人生、人才、情感等各方面都有引人入胜的思考。
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祢衡之死的逻辑分析
祢衡和孔融一见如故的画
祢衡死了,甚至死了还成为众人口中的笑料。造成祢衡之死的悲剧,有当时时代黑暗的背景,但归根结底,在于他的性格。有人曾说:性格即命运。他的性格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祢衡之死也给几千年之后带来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反思。
有人说他,自视才高,看不起别人,更不会尊重别人;有人说他,刻薄刁蛮,只会一味挖苦讽刺,破口大骂,处处树敌。有人说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连基本的社交礼仪也不懂;有人说他,只想哗众取宠,标新立异;有人说他,沽名钓誉,狂妄偏执。有人说他,眼高手低,华而不实。
上述这些说法其实都有一定的正确性,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这终究是浮在历史水面的浮藻,并不是一个深刻见底的根源性认识。
曹操可是一个不愿意啰嗦的人
1、祢衡为什么一定要打死也不服曹操?难道仅仅是因为祢衡目空一切、恃才傲物吗?显然,这在那个时代的文化人身上并不具备代表性。因为东汉末年的天下纷争恰恰是因为士族阶级“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被“戚宦之争”的政治垄断所引爆的,像祢衡这样的士人其实在内心深处是更渴望能有发挥才能的广阔舞台的。
祢衡和很多文人一样,他们渴望报效祖国、匡扶社稷,但是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之中,正统思想是他们无法跨越的坎,他们一开始都以为曹操是真正的大汉栋梁,是一心为了恢复汉室的。所以抱着满腔热血、踌躇满志地想到曹操手下来一展抱负。但是经过近距离的观察和深层次地了解之后,他关于曹操的幻想破灭了。
一个人在经历深度的失望之后,是很容易走向放荡不羁的反面的。所以,祢衡对曹操冷嘲热讽、极尽挖苦之能事,实则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失落与愤怒。
刘表可是当时八骏之一
2、祢衡嘲讽当时的文化名流难道真的只是狂妄自大、信口开河吗?你看他看得入眼的两个人,孔融和杨修,恰恰是文人风骨与其最接近的两个人,虽然寄人篱下,却并没有完全忘记文人的初衷,并没有完全折服于曹操,与曹操有一定程度的貌合神离,这两个人最后也没有在曹操手里得到善终。你看他挖苦的那些人,说荀彧是白面书生,因为荀彧当时作为士族代表,却“低声下气”地和曹操合作;其他人也大抵如此。
在许昌名士为他荆州之行送行的时候,他把这种情绪表达得更淋漓尽致,说那些为曹操效力的人坐着如坟、躺着如尸,其实就是说这些人如行尸走肉,已经丧失了灵魂。
所以,他到了荆州之后,以为贵为皇室之后的刘表能让他看到新的希望,一开始,他兢兢业业地表现自己。但是随着一段时间的了解,他发现刘表空有贤名,却无大才,心灰意冷之下,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和心态。
当刘表把他打发到黄祖那里时,他知道他的梦已经彻底破灭了。哀莫大于心死,一切都随风吧!他终于死在了一个他最看不上的人手里。
曹孟德懒得和你讲道德
3、曹操把祢衡赶走,真的只有借刀杀人这么简单吗?曹操是什么样的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枭雄也!他对那些忤逆自己的人可是从来不心慈手软的,孔融、杨修、荀彧、陈宫等等不都死在他手里?像荀彧,还是他立功立业路上的最大功臣,也没见他绕一下弯子。
所以,曹操并不急着杀祢衡,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想用借刀杀人来维护自己的形象,而是祢衡对他的伤害,远没有触及他的利益底线。曹操这个人还是有识人之明的,他很清楚祢衡这种人只是一种理想主义斗士,讲白了就是打嘴炮很厉害,但性格上过刚易折,很难有真正的舞台,对他来说不会有太大的破坏,这个时候,把杀人的刀子推给别人,无疑是两全其美的。
但如果祢衡是徐庶那样的人才,你就算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你也得老老实实在我曹营呆着,因为你这人有才华又性格坚韧,还深得刘备的赏识,把你放出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如果你祢衡是荀彧那样的大才,对我曹操知根知底、影响力还十分巨大,也是万万留你不得。
综上所述,祢衡的死并不仅仅是一种文人清高的性格所造成的,它的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政治逻辑和人性逻辑。祢衡之死,表面上是其自身性格原因,其实更多的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价值影响。
祢衡之死的现实思考
祢衡就是狂
相信通过上述的梳理和分析,很多朋友不会再仅仅把祢衡之死当成一个单纯的由性格引起的悲剧或者闹剧,不会再仅仅把祢衡当成一个死有余辜的反面教材来看。历史和历史人物都应该是立体的,都是有多面性的。我希望通过祢衡之死,大家能结合现实引入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求而不得,反求诸己。回头再看看弥衡短暂的人生片段,弥衡也不仅仅是一个喷子而已。一个千里迢迢跑到许昌寻官报国的名仕,就是为了行千里路、喷千万人?一个“胸藏诗书、腹有丘壑”的饱学之士,就是为了骂人骂得酣畅淋漓?一个为了改变命运而四处奔波的人,就是为了开连锁店一样地四处树敌?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祢衡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学有所成,都是为了能学以致用。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自己所爱的人,都能干自己满意的工作,都能拥有自己梦想的人生舞台。求而不得,可以说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必经的人生困境,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呢?
果然激怒曹操了
祢衡在遇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决不妥协自己,这一点其实是难能可贵的,毕竟他有选择高傲地死去的勇气。但是不是,除了硬碰硬,就没有别的方式了呢?
当环境不可改变的时候,要么离去,要么改变,艰难地活着永远比高傲地死去更容易。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徐庶就比祢衡做得更让人肃然起敬。
祢衡是一个性情刚烈的人,他不愿意和自己和解,也不愿意向现实低头,这种人固然让人感觉很可爱,甚至可敬。但实际上却有点让亲者痛仇者快,徐庶要是不是因为自己老母亲被曹操挟持了,他也可能会誓死不从,但他至少还是在现实面前低头了,说明他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祢衡却坚持一条路走到黑了,或许他把他的信仰看得胜过一切吧!或者,他爱他自己胜过爱他周围的所有人。
祢衡不能仅仅当作一个反面教材
2、当我们被周围的人赞叹为有才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审视自己?祢衡无疑是个有才的人,也确实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之中也并不少见。
当我们进入一个环境之中时,越是因为锋芒毕露,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我们越要学会谨慎、内视。因为这个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它一定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当别人说你有才的时候,或许是由衷的佩服,但也有可能是别有用心的捧杀。
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去发挥,别因为有人说你有点管理才能,就觉得不当个总经理都对不起自己一样;别因为有几个路人夸你长得真帅,就觉得所有妙龄少女都得围着你转。认清自己,才能最大程度保证自己在欲望的浪潮之中不迷失方向、不得意忘形。
祢衡显然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看世界,凡是与我三观不合的人,那就连路人都做不成了,非得做敌人,做人不要这么绝对。要知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本身也是一种才能。当周围的人都在用一种和你不一样的方式在处理问题时,虽不代表他们就一定比你牛逼,但一定证明这个地方是不适合你,不要留恋,也不要想迫切地想证明自己,该来则来,该走则走。
司马懿的大哥也被祢衡骂过
3、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有才能的人并不见得能被真正重用。这个世界的人和事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不是“我爱你,你就必须爱我”,也不是“我有才,你就非我不能用”,没有绝对的理所当然,也没有绝对的公平。
祢衡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恨,反而有一点点可爱,因为一个饱学之士如果失去了最起码的风骨,变得奴颜婢膝,其实是更让人反感的。但祢衡却又让人觉得十分的可怜,怀才不遇、真心错付,这是大多数才子的通病,让人唏嘘。
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有才就一定要受到重用,因为大多数领导用人的时候,对外公开的形象一定都是“求才若渴”、“唯才是举”,这是必要的社会名片。但是,在这背后其实有着极其复杂的逻辑,首先领导要用一个人才的之前,一定会考虑这个人用得可靠不可靠,这个人的才能与自己的实际需求相不相符,这个人能否与自己的立场保持一致……这背后条条道道多着呢?其次,领导还会考虑到用一个人才的代价和收获等等。
总之,没那么简单,你未婚,我未嫁,我们就要缠缠绵绵绕天涯,这样的故事一般都只存在于童话故事里。
适当的圆滑是一种自我保护
我们都是成年人,成年人就要有成年人的意识形态,别光凭着自己的喜好去看问题。历史上诸如嵇康、李白、徐渭很多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都是有着愤世嫉俗的标签,包括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可以叫做个性,也可以叫做缺陷。对于祢衡,我还是倾向于钦佩的。
作为一个文人来说,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才学上的高下还真不好分辨。但是,作为一个文人,如果失去最起码的风骨,那可能真的就成了“行尸走肉”。最起码,祢衡的风骨是无可非议的。
世界从来都需要多样的声音和态度,我们无需用功利性的标准来核定人生的态度,一个人能坚持、追求、输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便是一件善莫大焉的实情。关键不要带有危害性。所以,鉴于祢衡的悲惨结局,我亦不呼吁大家学习祢衡。
我们面对人生的态度,既要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要结合自己身处的环境,不能顾此失彼,不能过犹不及,能相得益彰、无怨无悔便是极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