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文观止》是大家学文言文的典范教材,不少同学都看过甚至背过,不过恐怕还有一些同学翻开《古文观止》,第一篇的题目就郁闷了,这是“郑伯克段于哪”?
鄢,这个字念yan,一声。
不过看上去这么复杂的一个汉字,鄢陵人从小就认识。
谦益同学小时候跟着姥爷长大,大门一关在家里听到的都是淳朴的鄢陵方言,读过的第一部县志是八十年代出版的《鄢陵县志》,最早对于地域的认知都是源自那些写出来和读出来发音并不相同的鄢陵地名。
只能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八十年代的《鄢陵县志》了
姥爷是语文老师,所以对于故乡的历史文化尤其熟稔。说到鄢陵在文化上的开端,自然要提到《左传》和《古文观止》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古鄢国为郑武公所灭。”然后,《左传》说“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再然后,庄公干掉共叔段的故事,相信大家中学时候就都背过了。
虽然说在河南,哪个县没有三千年的历史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聊文化,但是能够将自己的名字完好地保存两三千年,并且因为本地发生的事让大家都记住“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样的名句,鄢陵还是给自己的出场披上了轰轰烈烈的外衣。
郑伯克段于鄢
然而春秋战国是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盛极一时的郑国在历史的长河中雨打风吹去,战国时代的鄢陵成为了魏国安陵君的封地。
安陵君是魏襄王的弟弟,但这兄弟俩的知名度在历史上都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安陵君手下却有一个猛人叫作唐雎,为了保住安陵君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和秦王斗智斗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顺便还带着一点威胁的成分,充分反映了弱国强外交的风采,很切合《战国策》这种策士故事的口味,所以继《郑伯克段于鄢》之后,《唐雎不辱使命》又被收进了中学课本。
唐雎不辱使命
直到今天,鄢地依然还叫鄢陵,鄢陵县城也还叫安陵镇。西汉初年才正式设立了鄢陵县的建制,而且在后来的几百年时间里,鄢陵县的建制时立时废,一直到隋文帝统一全国,才稳定地设置了鄢陵县。
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中,鄢陵县也算人才辈出。东晋政治家庾亮,与王导共同辅佐成帝,在那个世家门阀掌握天下的时代,庾家也算是东晋一朝的大士族。
除了体制内的大佬,竹林七贤里“穷途之哭”的阮籍家今天也处于鄢陵境内,诗酒唱和的魏晋风流少不了鄢陵人的隆重参与。
《酒狂》·阮籍
不过鄢陵的归属却在很长时间内摇摆在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和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之前,还曾短暂地划归过洧州(今河南省尉氏县)。
五代以后,开封府成了帝国首都。距离开封咫尺之遥的鄢陵也成为了“京畿福地”,被纳入了开封府的属县之中。
北宋灭亡之后几百年的时间里,开封虽然没有再成为国都,但一直是河南省会,而鄢陵也一直属于开封府,几百年间,最值得一提的就算是“朱明天下鄢半朝”了。
明代鄢陵出的第一个牛人当属薛瑄。这位后来在历史上被称为“薛夫子”,享受了中国文人最高待遇--从祀孔庙,甚至与王阳明并称“北薛南王”的大儒在姥爷的口中,俨然成了教育孩子的励志典型。
文清公薛瑄
老人们讲述薛瑄在鄢陵时聪明又顽皮,经常戏弄老师。后来老师为了刺激薛瑄,将其臭骂一顿,说薛瑄要是能考上,他甘受薛瑄的胯下之辱!后来薛瑄长大,考中进士,想起老师当年的话,感慨师恩,但也不能真让老师受胯下之辱,于是便在鄢陵县城里修了一个尊师重教的大牌坊,老师每天从牌坊下走过,不仅不是羞辱,反倒脸上有光。
幼年时听这样的故事总是哈哈大笑,自然不会质疑它的真实性,直到上了大学,我在一个学术期刊的脚注里看到“薛瑄,山西河津人,明代理学家”云云,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的故事可能只是老辈人为了哄孩子编出来的。
不过薛瑄小的时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年轻的时候确实在鄢陵生活过。当时薛瑄的父亲薛贞担任鄢陵教谕,薛瑄作为“宦游人”的子弟自然也跟着父亲生活在鄢陵,不过那时的薛瑄已经将近三十,断不会和老师开这么无厘头的玩笑。
而事实是,薛瑄年轻的时候涉猎庞杂,着实无意科举,但是亲爹担任着儒学教谕,如果鄢陵县的科举成绩不行,那是要受处分的。于是薛瑄被“高考移民”,入鄢陵籍参加了当时的河南乡试并高中解元。转过年来,薛瑄入京会试,中了永乐十九年的进士,而且成绩还不错,二甲第十四名,也算是为鄢陵争了口气。
自此之后,鄢陵县的文脉像是被打通了一样,有明一朝考场得意,从永乐到崇祯,鄢陵县考出来六十多位举人,十八位进士,并且在万历四十七年登峰造极,成就了姥爷经常说的“车拉五进士,一里三督堂”。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年,这在大明朝的所有年号里又刷新了数字最大的记录。这一年的年初,发生在辽东的萨尔浒之战彻底扭转了大明与后金的实力对比,当然,胜利的天平倒向的是努尔哈赤领导下的后金。
也是在这一年,万历皇帝主持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殿试。这次殿试考中了名进士,后来赫赫有名的袁崇焕和孙传庭都是在这赐了同进士出身的,清军入关后拥立弘光皇帝在南京登基、在历史上忠奸难辨的马士英也是在这一年考中的,而且他的成绩甚至比袁崇焕和孙传庭还靠前。
不过这些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至少要到几十年后才能被人们注意到,在当时引起众人瞩目甚至是嫉妒的,是鄢陵这样一个仅有五万多人的小县竟然一榜中了五位进士!朝廷为此还派专员调查鄢陵县是不是搞了集体舞弊,调查的结果当然还了鄢陵清白,而这五位进士分别是二甲的梁廷栋和三甲的梁廷翰、常自裕、郑二阳和苏守范。
这五位里,后来级别最高的,也是科举成绩最好的梁廷栋,官至兵部尚书,俗称“梁兵部”。
在鄢陵民间流传的故事里,梁兵部英勇无敌,把李自成打得无处可跑,或许是把他的同年孙传庭的战功也分给了他一部分。而最终梁廷栋被逼自杀,也让鄢陵人对崇祯皇帝的态度不那么友好。
晚明兵部尚书梁廷栋手迹
但其实,梁廷栋也算不得什么大忠之臣。
天启年间,各地都为魏忠贤建生祠,梁廷栋倒是条汉子,不想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回家。崇祯登基之后官复原职,甚至步步高升。《明史》评价:“廷栋居中枢岁余,所陈兵事多中机宜,帝甚倚任。”可见,梁廷栋为官的能力还是有的,就是道德不太检点,做官不那么干净,“不为朝论所重”。
崇祯九年七月清军入关,梁廷栋领兵增援京畿,结果“恇怯不敢战”,最后畏罪自杀了。
而这五人里,声誉最好的,大概要算常自裕。在计六奇的史学名著《明季北略》里还有一篇《常自裕论流寇》,讲述了担任给事中的常自裕上疏痛斥军中积弊,颇显言官本色。
入清之后,鄢陵县又变得安静了起来。
民国初年,鄢陵县曾短暂地直属河南省。年,鄢陵划归第五行政督察区,治所许昌。建国后,因袭之,从许昌专区到许昌地区再到许昌市,鄢陵一直默默地见证着中原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鄢陵腊梅
而这样一个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的县域,就像境内盛开的腊梅,传承着悠久的文化记忆,却也无意苦争春,唯有幽香淡然,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云泥斋,心灵和脚步永远在路上
扫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