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从古到今不知给了多少文人墨客灵感与想象。如,李白《把酒问月》“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诗人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
世事沧海桑田,多少人事变迁,但月亮仍然是那般模样。这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以及诗人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本期依依和诗友分享一首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全诗共4句、28字,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年)进士。
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感兴趣的诗友可以读下《大唐兴亡三百年》。
¥10大唐兴亡三百年大全集(套装全7册)(《血腥的盛唐》《王阳明心学》王觉仁经典之作)中国史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购买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感兴趣的可以读下《唐诗三百首》。
¥10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马未亲笔推荐版!逐字逐句讲透唐诗宋词原意!中小学生无障碍阅读!作家榜出品)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8购买“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
诗人说,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
“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意境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类似;“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这句是不由,让依依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冷”字,既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这句暗写诗人望月,全篇点题之笔。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意境悠远,耐人寻思。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诗的前两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这句中的“落”字,用的极好。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明月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
这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下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小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唐诗#
诗友们,王建《十五夜望月》赏读完了,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或留下您精彩的诗篇!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