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们河南人最古老而隆重的节日
届时
村里的二狗子和菜花都回到了家
李大爷王大妈都开始操办年事
村头杀猪宰羊、张灯结彩
而你,也开始干这事了
或者
是这样?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不仅历史文化丰富
而且“过年”的风俗也很具有代表性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打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杀只鸭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
不过听说河南过年这些个地方都有“怪俗”!
有你的家乡嘛?
硬币扁食——许昌,平顶山
在三十包扁食(饺子)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磕大头——濮阳
磕头,是豫北乡村过春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每逢大年初一凌晨,孩子们就早早地爬出了被窝,大人们去张罗着煮饺子,孩子们张罗着放鞭炮。吃罢饺子,放过鞭炮,就开始了磕头的习俗。在乡村磕头是讲究顺序的,磕罢祖先磕长辈。给自家的爷爷奶奶磕头、给父母磕头,接着再到五服内的近门和邻居家磕,最后在孩子们的前呼后拥下成群结队地去村里排着门磕。大人们磕头为的是联络感情,完成街坊邻里一年一次的礼数,孩子们磕头则会拿到压岁钱以及美食。
乡下磕头不仅仅是一个礼节活动,还有很多讲究和作用。比如两家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闹了矛盾,互相谁也不搭理谁,但是作为邻居这样犟着也别扭,到了大年初一,输理这方跑到对方家给长辈把头一磕,矛盾就算和解了,如果矛盾大的,一时解不开,村里有头有脸的人就会出来劝导,督促双方互相去拜年,天大的事儿也就一解百解了。再如有的亲戚连续两年不来磕头,就意味着这门亲戚断了。俗话说,走亲戚走亲戚,亲戚不走就不亲啦。发展至今,人们对于磕头这一习俗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习俗,应该摒弃,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传统习俗,应该保留。无论如何争辩,但事实是,磕头习俗已渐行渐远。
“随着社会变化,现在过春节和以前有很大变化,以前比较封闭,春节处于农闲时期,但是现在好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有的大年三十才回家,有的甚至过年不回家,一些春节习俗自然而然就会流逝,但无论怎样变化,春节最核心的特点还是团圆、平安、欢乐、祥和。”刘小江认为,春节习俗应该保护的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偷斋灯——郑州
大概在六七十年前,郑州市的城中村里,有一种给神供斋灯的风俗习惯。
所谓斋灯,就是在年三十之前,蒸蒸馍时,把馒头大小的一疙瘩发面,做成一个小碗的样子,和蒸馍一起蒸熟。等到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饺子的时候,为了对神或者已经故去的长辈一年来所给予的保佑的感谢,在馍碗里倒上少许的食用油,找来一截线做捻,点燃,放在大门口的神龛里,或者门墩上抑或先祖的牌位前,供奉他们。
那时候,普遍缺吃,有些调皮胆大的小孩子,就会趁黑夜,摸到别人家的神龛前,把正燃着的“斋灯”偷走吃掉,或者拿回家。这就是偷斋灯。关于“斋”字的写法,许多老年人根本就不知道。
正月不剃头——开封
开封民间都有“正月里头不剃头”的习俗。
人们都是赶在大年三十以前修理头发,然后一个多月内不再理发,直到进入二月份,过了“二月二日龙抬头”这天以后,才去修理头发。
有学者考证,“正月不剃头”这一说法最早源于唐朝。那时候人们把理发叫做“消耳”,“正月”在唐朝被称之为“金月”,如果在正月理发,就叫做“金月消耳”。而唐朝时专门用来砍杀犯人头颅的刑具,名字叫作“金钺”,“金月”与“金钺”发音相同——这就有了上法场砍头的意思。民间为了避讳,于是后世就有了正月不理发的习俗。
送灯——南阳
送灯这个习俗可谓久远,如今坚持的人已经不多了。三十傍晚,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吃柿疙瘩白汤——安阳林州
腊月初八,河南大部分地区要喝"腊八粥",而安阳林州喝的是用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的"柿疙瘩白汤"。
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
林州人吃"柿疙瘩白汤"据文献记载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预祝来年粱谷丰登之意。
指名道姓对骂——三门峡灵宝
及至元宵,耍社火在各地进入高潮。然而,在三门峡灵宝市阳平镇,东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传的却是“骂”社火。
东西常骂社火源于始于黄帝铸鼎功成时,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年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正月初二开始,两个村子的人开始敲锣打鼓,交替前往对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
只要反穿皮袄,就可以站在大鼓上骂对方村的村主任、社火头子,可以摆供烧香骂大姓的祖宗十八代。批评指责讽刺,贯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辱之愈甚敬之愈甚,为外地社火所不具备。
初十祭石头生辰——漯河
漯河在大年初十这天,要祭石头生辰,禁止搬动任何的石头,包括石磨,石材厂以及用石头做的中药磨床。因此,这天也被叫做“石不动”。
崇火习俗——商丘
燧人氏在商丘钻木取火,开启中华文明,商丘人过年仍有崇火习俗。
燧皇陵、火神台(阏伯台)、火神节庙会及火文化的习俗,成为商丘庞大火文化的组成部分。
“破五”——驻马店
驻马店地区,春节期间禁忌颇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称“破五”。
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间,忌抖床、扫地、动土、倒垃圾、泼污水、赴井担水、用剪刀。初五过后,一些年规可以破除,百业渐次转入正常活动。
欢天喜地串亲戚——洛阳
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阳人跑得最欢!管他是“懒汉”也好,勤快人也罢,无一不面带微笑,手捧礼品,欢天喜地串亲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亲戚。初二到初五,串亲戚的对象就复杂了,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个年,问个好,喜把春来报。
门口横放桃木棍——安阳
安阳农村过年,有在门口横放一根桃木棍的风俗。
拦门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告诉乞丐,春节该回家过年了,不能再走家串户乞讨了。
明朝时,朱元璋派常玉春、胡大海在平顶山一片讨伐“北国鞑子”。由于战况激烈,当地多次易手。为避免遭误杀,朱元璋军队到时家家户户都挂出“南朝”牌;“鞑子”打回来再换上“北国”牌。朱元璋知道后很生气,命令将这些刁民全部杀掉。追杀之际,一名青年背着一位老妇人奔跑,青年被截住后跪地求饶母亲性命,胡常二人深受感动,告诉男子:“快回去,关门闭户,在门外放一拦门棍,我们下令见有拦门棍的人家不杀。”青年将此事告诉了村民,村民们都在门口放上一拦门棍,全村人性命得保。
来源:大嘴说濮阳、郑州潮流汇、网络
有事
联系花花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