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時氏文化”免费订阅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椹涧乡时庄位于国道许南段16公里处路北
许昌建安区椹涧乡时庄,代代口口相传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村中老人时建生(现年72岁)清楚的记得,小时候他的祖祖父、父亲和村中其他老人都对他说过,上辈人口传下来,我村建村始祖珊公明朝年间来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出时,兄弟三人分锅为记,各执一片(锅片的传说有不同说法,有老人讲是八片,还有老人讲十八片。经分析,珊祖来时应该是带着一片锅,后来子孙大了分开居家,珊祖效仿祖宗之法,打成数片分于后人,所以就有了不同数量锅片的说法。直到解放后,村中某个家庭成员多了,家中老人还会说“请舅来砸锅分家”的话)。
据考证,元朝未年,官逼民反,群雄四起,中原及北方战争频繁,元朝政府军与红巾军及其他反政府军,多方军队你来我往,造成大量的人口损失,以致明朝初定天下后,河北、河南、安徽、山东一带千里赤地、荒无人烟。明朝政府面对影响国内政局与动摇民心的人口压力,太祖朱元璋自洪武二年()即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进行移民活动,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北平、山东、河南,洪武后至明朝中期,政府均组织过移民。移民初期,父子分离、兄弟拆散,哭声连天,为保证移民顺利进行,官府对移民捆绑押送,途中需要上厕所,就报告官差把手解开上厕所,后来就简化成了“解手”。到了移民地,绑手的绳子去除了,双手后背的姿势却保留下来,竟成了老年人的“时髦”动作。
村中上厕所方言和背手的生活习惯印证了“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个说法基本无误。
从山西洪洞迁来,哪我村时氏又与哪个地方的时氏相近呢?关于这个问题,年春节后,我同村中时建生、时振祥两个爷辈老人先后走访了许昌周边的开封、通许、郑州、荥阳、新蔡,年10月份又到了南阳镇平。目前,以郑州上街为中心的十八地“天远派”为一支,是明建文年间由安徽迁至今郑州上街一带,后代逐渐向周边迁移,包括襄城、禹州、长葛等地时氏,均为“天远派”支系;新蔡、开封等豫东地区时氏家谱记载是与山东单县为近枝;只有南阳镇平为中心是“三块锅”时氏是明朝时期由山西迁移而来。
据南阳镇平下户村《明二世时公墓》碑载:吾族原籍山西平阳府蒲州猗氏县。相传始祖昆仲三人,瑚居长,少留原籍,二兄迁出,分袂摔锅为记,各执一块,相约对锅相认。始祖携孺人王氏负筐来于随河之滨落户,耕织度日。生三子:敬祖、敬先、敬文;后三世祖七人:忠、刚、翔、瑜、庆、宽、艺。今已传26世,子孙众多。后世有迁邓州内邑、新野及湖北、福建等地者。天各一方;鲜有联系,致使年长月久,宗序难寻。
综上,我村时氏与南阳镇平下户时氏为近枝。理由有四:
1、迁移地相同,均为山西移民至河南;
2、俗语习惯相同,都有“解手”说法,有背手的习惯;
3、传代世辈相近。据南阳镇平时氏会长时书恒介绍,该枝时氏自迁移始祖瑚距今传世25代,我村时氏传代23世。瑚居长,我村珊祖为次,传代世辈基本是接近的;
4、“三块锅”传说。南阳镇平有碑记载“分袂摔锅为记,各执一块,相约对锅相认”。我村时建中也曾听上辈老人讲过“摔锅分家,执块相认”的说法,时建生记得是“八块锅”,可能是时间久远,传说有误,但都有锅块故事传下来。
吾村有碑,为时璐为其曾祖来举公所立
碑文记载“许南椹侧吾族世業也饘粥於斯因小茔於斯而近村西偏先人填墓…以来族属衆盛旧茔湫隘每逢瑩葬苦無隙地吾祖讳崇文暨二三四祖崇武周召…更相宅兆自曾祖讳来举就窆(埋葬)时即?镂诸貞珉以垂永久亡何吾祖及二三四…木本水源之思以将愈湮爰(何处;哪里)辇碑於山為文以紀功竣而即建曾祖神道…餘(吃剩的食物)得有所慿(依靠)以志不朽”。
“许南椹侧吾族世業也”,说明璐公已有数代生活在此。许昌县志中记有绅士时公讳而建义助荒族孙时有哲田地数十亩的事迹。而来举公后人并无而建其人,有哲为而建族孙,也非一家人,表明当时与来举公同辈在时庄生活的至少已有三家,而建的祖父、有哲的高祖与来举公是亲兄弟。来举公曾孙璐因“族属衆盛旧茔湫隘每逢瑩葬苦無隙地”而建新茔,未同时迁出其高祖坟茔,根据“长不立冢”的说法,来举公一门应非长门。自来举公至现有族人,有确切记载共十五代人,据时学江、时建生两位老人讲,来举公迁出的老茔地,他们小时候有印象,自北向南至少有七排坟头,按八代推算,来举公上推八代至始祖珊公一世,再加上现有后辈,我村建村至今已有23代人。
珊祖明朝中期迁来,自公元年起至今,已有年。年23代多人口,珊公后世繁衍人丁不旺啊。我查阅了许昌县志,据县志记载:
万历四十四年蝗蔽天蝻遍地逾屋越城秋禾尽伤
四十五年旱晚禾尽枯六月蝗
崇祯四年春旱
六年冬流寇渡河
十二年大蝗秋禾尽伤,是年七月十一日亥时地震
十三年大旱蝗秋禾尽伤青草皆枯斗米易钱二千文人相食饿死者大半时民争采桑槐等叶为食是年科及次岁春妇女自毙于市无有收者有夫妻相食者甚有易有易子而食者有全家饿死者十分之七逃亡者无算是岁土贼蜂起
十四年旱蝗十二月闯贼破城
十五年硕鼠人间有食之者
十六年大饥
顺治八年大水
九年春夏秋大水
十三年蝗不入境
十七年旱
康熙十一年闰七月大雨水溢
十五年三月十四日地震
十六年五月雨雹水溢
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地震
十九年正月初十地震
二十二年十月初五地震
二十六年五月蝗
三十年六月飞蝗蔽天
三十二年疫
三十四年四月地大震
四十二年水淹秋禾
四十八年大水
四十九年春大饥
五十三年旱
雍正元年秋蝗蝻
八年大水
乾隆四年大水
七年六月大雨夏水虽不灾秋禾歉收有流民
二十二年秋大水
五十年自春正月不雨至秋七月雨
五十一年春大饥人相食夏大疫秋大蝗
五十三年夏四月大雨雹
嘉庆元年秋七月蝗
十三年春不雨夏大旱
十八年大旱秋八月二十日陨霜麦伤尽先是连岁旱麦禾
歉收至是大饥
十九年春斗麦价千文饿死逃亡无数
二十五年夏六月二十五日夜地震如雷
道光元年时疫大行
五年六月豆苗尽许食叶殆尽
六年春旱麦不穗市皆不我粮
七年秋大水
十六年七年蝗
十七年四月初六地震初八又震
二十七年旱
咸丰六年蝗
十年冬大雪平地深二三尽贫民有冻死者
同治三年大水
六年秋大水
七年四月雨雹秋大水
十年水秋禾被淹
光绪三年大旱秋无禾大饥饿死逃亡通殣相望各镇立卖人市
四年夏无麦
五年五月地震
九年六月雨雹
十三年八月十三日黄河决
十八年旱六月蝗
二十年大水
二十四年大水麦熟几不能收秋多被淹
二十六年旱八月蝗时水旱连年饿死逃亡倾家荡产者不可胜计
二十八年飞蝗过境
三十二年大水
宣统元年春旱秋七月十六日淫雨和稼被淹麦不能播种
三年春淫雨伤麦
民国元年秋大旱蝗
二年夏蝗无麦秋稔八月旱
三年四月下旬连日大风晚麦皆枯死
六年七月初八日巳时地震
十一年麦秋皆减收八月二十日陨霜麦薯叶尽枯粮贵
十二年六月大水是年秋无收
十三年春大旱
以上是许昌县志各个时期发生的灾难,时庄作为许昌县的一个小村庄,先民必定经历过这样的苦难。清未至民国,许昌地区多受皖匪入境掠夺,村南黄龙池、西部山区绑匪时常出入扰害乡民。天灾加人祸,前代的先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伤人是不可避免的。据老人回忆,清朝未年,时庄只有十几户百人左右,至解放后年人口普查,村里也才多口人,发展至今有了口人,这就是时庄世系传代人口较少的主要原因。
(年10月,许昌建安区椹涧乡时庄时战峰根据老人口述和县志记载整理)
各地分布:
珊祖明朝中期迁来落户河南开封府许州椹涧时庄村(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椹涧乡时庄)。分布情况:以建安区椹涧乡时庄为中心,建安区椹涧乡时庄余口;清嘉庆年间迁往建安区灵井乡时庄现余口;清嘉庆年间迁住襄城县颖阳乡大路王村现余口;民国初期迁往襄城县颖阳乡库庄东头现4户10余口;20世纪40年代迁往建安区椹涧乡朱辛庄现2户10余口。其他迁出族人尚待考证。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椹涧乡时庄村容村貌展示
河提柏油路
美丽的街道
美丽的街道
美丽的街道
美丽的街道
美丽的街道村委会大院
村委会大院
村委会大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感谢认可,记得转发朋友圈
三块锅时宗亲理事会主办请随手分享到朋友圈
让您的朋友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