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终日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一双双结满老茧手,却泼墨挥毫,在艺术的殿堂里辛勤耕耘,而且动静越闹越大,从村里到镇里,从县城到省城,一直折腾到北京,搞出了名堂,弄成了气候,在中原地区、乃至在全国都属罕见,专家、学者称之为“尚集文化现象”。
韩晓民
文
1尚集文化现象尚集,是中原地区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小村镇,古称“德礼镇”,这里无青山秀水,称不上“地灵”,然而却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自古以来有习书作画的传统,书画人才代代相传、层出不穷。从这个角度讲,堪称“人杰”。书画艺术传承至今天,尚集出了一个书画群叫“尚集书画村”。
提起尚集书画村,自然要谈起常亮。常亮,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他却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政协河南省书画院常务理事、河南省清风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淮海书画院副院长、许昌市书协副主席、许昌市逸先书画院副院长、许昌县书协主席。当然,这些头衔并不是全部。然而,最为大家认可的头衔只有一个——尚集书画村的头儿。
2常亮其人常亮出生于尚集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像其他农家子弟一样,自幼随父母务农,然而,他也有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非常痴迷毛笔字。七岁那年,常亮的父亲托了很多关系,从朋友那里搞到了一册颜真卿的勤礼碑,这便是常亮接触到的第一册碑帖。当时,常亮临帖的唯一方法是比葫芦画瓢,虽然枯燥乏味,但常亮却沉迷其中、乐此不疲。
村里有个叫张墨林的教师,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凭着深厚的书法造诣,曾在开封、南阳等地颇具影响,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个混乱的年代,这位名气很大的书家却最终沦落为村中的教书匠。不过,对于常亮而言,却是莫大的造化。
常亮
父母把常亮送到张墨林门下,开始了他正式的书法启蒙。他一边临帖,一边学习书法理论,两年后便在许昌书坛崭露头角,受到当时许昌市书协武心喜等先生赏识,多次对常亮点拨教诲,为后来常亮书法技艺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临帖,是书法爱好者获取进步的有效途径,“书法高古”是张墨林老师教给常亮书法秘诀。此后的几十年里,常亮始终牢记着师傅的教诲。他曾把多宝塔、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赞、颜家庙碑通临了数遍,并对汉碑及明清时期的小楷进行了演习。对行书的研究,他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入手的,后又转向圣教序。
当然,常亮最钟爱的还是王铎的书风,王铎那沉着痛快的用笔、酣畅淋漓的笔墨、一泻千里的气势、错落有秩的章法、婀娜多姿的神态,让常亮陶醉其间而废寝忘食,浸淫数年,潜移默化,受益匪浅。
年,河南省举办千人临帖大赛,三十出头的常亮,凭一幅临王铎作品获特等奖;次年,入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从此,常亮名气大振,他的名字也列入中国书协会员名单之列。
3尚集书画沙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尚集镇既然有习书作画的古风,为什么不把那些书法爱好者组织起来共同传承、发展祖国的优秀文化呢?抱定这一信念,常亮开始联络同道中人。
当时,常亮办有一个小型塑料制品厂,收入说不上可观,但养家糊口不成问题,在中小企业蒸蒸日上的改革开放初期,正是常亮创业致富的机遇期,然而他突然把企业转手卖了。家里人反对,朋友们不理解,常亮却淡定地说,有得必定有失,搞艺术就要全身心地投入。
从此,他和一群书画爱好者成立了一个书画沙龙,精心研习书画技巧,切磋交流学习心得。一群农民,不事稼穑,整天挥毫泼墨、谈书论画,被许多人视为“不务正业”。
渐渐地,常亮办企业的积蓄花了个精光,在商品经济时代,贫穷并不被人认可。常亮哭过、笑过,喜过、忧过,自信过、失望过,多少次,他把毛笔扔掉又捡起;多少次,他把资料封存又拆开。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坎坎坷坷,个中滋味,有谁能解?
常亮给豫记题词
年,常亮迎来了他书法生命中的春天。当时的文化沙龙,已经涌现出中书协会员3人,省书协、美协会员14人,并吸收了市、县级会员及书画爱好者近余人。
他们办展览、搞讲座、送文化进企业、写春联到农户,文化活动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效应,得到了书画同行的一致认可,也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然而,沙龙还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名字,许昌市委宣传部根据许昌市文联、文化局的提议,便命名常亮他们的文化沙龙为“尚集书画村”,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和揭牌仪式。
此时的常亮,已经担任许昌市书协副主席、许昌县书协主席,他的书法作品已多次在国家级书法大赛中入展、获奖,书画村其他成员的作品也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展并获奖,其中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陈列馆、画廊和国际友人收藏。
面对成绩和荣誉,常亮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他考虑的不是如何卖字挣钱,也不是如何捞取个人的政治资本,而是如何把尚集书画村做强做大,如何打造出一张拿得出、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父老乡亲的厚望,对得起书画同行的抬爱。
4尚集书画村摆在常亮面前的重大难题是书画村“有名无实”——虽然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书画村办公和创作的地点仍然是一座破旧的院落,外地的书画家来交流学习,大失所望,书画村里搞创作,没有一个宽松称心的环境。
怎么办?常亮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必须带领大家走出一条文化创业的新路子!然而,这件事谈何容易?一没资金,二没场所,把理想变为现实,实在是难上加难。常亮终日沉默寡言,很长一段时间,大家没见过他的笑容。他四处奔波呼吁,多次拜访当地企业贤达和文化名人,问计策,找出路。
经过5年的奔走呼吁,终于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年,各种条件已经成熟,尚集书画村基建工程破土动工,两年后,占地20亩的尚集书画产业村正式竣工,“汉鼎楼”、“德礼楼”和“汉风楼”巍然屹立,会展中心区、书画经营区、古玩经营区、餐引服务区、商业服务区一字排开,德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名副其实的尚集书画村终于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常亮和尚集书画村迎来了他们真正的春天!
5农民文化艺术节创业容易守业难。尚集书画村已经成为许昌市的一张文化名牌,“红旗能打多久”是许多创业者必须解决的课题。书画艺术是国粹,这一点毋容置疑,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坚守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古语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要么沉湎于目前的成绩任由书画村自由发展,要么再花心血让书画村百尺竿头。常亮选择了后者。
为扩大尚集书画村影响,常亮自筹资金,每年农历二月二举办一次“农民文化艺术节”,如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省内外越来越多的的知名书画家开始专业治白癜风医院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