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之所以被世人认可,并不是单单因为这句话出自谁之口,谁之手,而是因为许昌的曹魏文化在全国具有垄断性,全国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就占了80处,包括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练兵台、射鹿台、屯田处,曹丕登基受禅台和神医华佗墓等。名扬四海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回中有51回处涉及许昌。翻看三国人物谱,曹氏集团的谋士文人、战将勇士,许昌籍的就有30多位。曹操的四大谋士中,郭嘉、荀攸、荀彧三人都是许昌人。
抓一把就是三国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建安大道、屯田路、灞陵路、魏文路、魏武路、华佗路、桃园大酒店、铜雀台大酒店、许都广场……许昌的一条条道路、一处处建筑,将三国历史文化浸润其中,引领人们穿越时空隧道,回望那群雄逐鹿的年代。
许昌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化的发源地,这一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途径许昌时,曾专程到许昌的古城遗址游览、怀古、赋诗……
让时光倒流,让我们再次回望革命先驱毛泽东的步履。
许昌的汉魏古都,应是毛泽东省外游览的第一个风景点
年8月15日,毛泽东和李维汉、罗章龙等人乘火车赴北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省,此行的目的是做湖南赴法勤工俭学青年的“驻京办主任”。
罗章龙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回忆说:“当火车到达河南郾城县境时,因沙河涨水,铁路淹了十几公里,我们便在漯河车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毛泽东对别人说,‘你们在这里等等,我们三人(毛泽东、陈绍休、罗章龙)到许昌老城去看看。’老城离许昌一二十里,是三国时的魏都。”
赴许昌,毛泽东是要见识一下魏都风采,凭吊历史遗迹,更是想见识一下魏武帝曹操的大手笔,因为正是曹操把许昌打造成三国时期的魏国都城。曹操也是毛泽东心目中最喜欢的、认为最有才能,诗文颇佳的人。
第二天,毛、陈和罗乘坐临时列车到了许昌。可他们要去的汉魏古都遗址距离当时的许昌市还有20多公里,即今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附近。去那里没有车可坐,毛泽东他们步行前往。
在毛泽东眼中,昔日繁华热闹的汉魏古都,只剩下一些残砖败瓦,破墙断垣,一片萧瑟。
想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定都许昌,让许昌曾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一千多年后却是如此情景,毛泽东的心不由得被刺痛了,祖国是多么灾难沉重啊!
罗章龙回忆当时情景的说:“魏都还有一些遗迹。我们在那里徘徊很久,并作了几首诗。在游览魏都旧墟时,我们朗诵曹操的《短歌行》及《让县自明本志令》。观眼前景物,抚怀古今,萧条异代,激情慷慨,不能自已!乃作联诗一首”。
罗章龙出了第一句诗:“横槊赋诗意飞扬。”毛泽东应了一句:“《自明本志》好文章。”
这两句都用了曹操的典故,罗章龙用的是“横槊赋诗”:指的是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而毛泽东用的典故自明本志则是曹操的名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这篇文章是曹操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文章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豪气,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
但是,毛泽东下一句笔锋一转:“萧条异代西田墓。”罗章龙应上一句:“铜雀荒沦落夕阳。”又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曹操葬于西陵墓田的遗令,一个说的曹操曾经建造的铜雀台,即“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
毛罗联诗被后人命名为《过魏都》。毛泽东在许昌是否还作过失传的诗篇,现在无从考证。但尽管眼前一片沧桑,而毛泽东心中涌现的却是对曹操赞颂——肯定其功业、才能、文采……而不是一般文人哀叹。据统计,毛泽东一生对曹操各种形式的评价共达32次之多!从这些方面来看,曹操其实就是青年毛泽东心里的政治偶像。
这就是毛泽东趁候车之际,绕道许昌,游览魏都的心境。
毛泽东填词答老同学周世钊“秋风过许昌”之句
从现存文献考证,毛泽东交往最多的老同学是周世钊。两人既是经常作诗填词应对唱和的诗友,又是相处融洽无话不谈的知己。周世钊是诗词大家,是毛泽东的同学、挚友、诤友、畏友,更是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诗词的传播者和注释家。
周世钊,字敦元,别号敦元、东园。年生于湖南省宁乡县。9岁入学。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年秋毕业,与毛泽东同窗五载,情谊甚笃。
年9月29日周世钊受毛泽东之邀,北上京华国庆观礼。列车到河南古城许昌,因同行朋友要在这里办点事,趁此机会周世钊游览许昌古城,寻幽访古,凭吊曹操,发思古之幽情。但遗迹早已杳不可寻。但见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秋风飒飒,叶落苗黄。不觉诗情勃发,一首《五律·过许昌》喷涌而出:
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
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残阳。
满市烟香溢,连畦豆叶长。
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
出人意料的是6年之后的年12月5日,毛泽东致函周世钊,又是在信中以一首《水调歌头·长江(后改题为“游泳”》答其“秋风过许昌”之句。信不长,全引如下:两次惠书均已收到,情意拳拳,极为高兴。告知我省察情形,尤为有益。校牌仍未写,因提不起这个心情,但却时常在念,总有一天要交账的。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无以为答。今年游长江,填了一首水调歌头,录陈审正。
《水调歌头·长江》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版,第6册,第页。
年8月,毛泽东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农村视察,并提出“人民公社好”。8月6日,毛泽东冒着酷暑,风尘仆仆来到许昌。这一次毛泽东在许昌与当时的许昌地委领导人见面后,又转了襄县、长葛两县,这次毛泽东到许昌,不仅见了当时的地、县两级领导人,还和广大群众见了面。
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对许昌这座小城的三国历史文化是十分认可的,更是十分了然于胸的。
其实,纵观许昌的发展历史,许昌本身与曹魏文化是有直接渊源的。
公元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如今,“来到许昌,许君以昌”,成为这座城市的宣传语。
三国文化是许昌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是许昌最大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文化宝库。以文化对接产业,把资源变成资产,让遗迹成为胜景,在这个承继三国文化基因的城市中,占地面积3.9平方公里,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商业服务、特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曹魏古城逐渐展露芳容。
一环碧水绕莲城,千年古韵满魏都。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光节点,一个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文明之城,正绽放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深耕许昌厚重三国历史文化的曹魏古城将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成为闪耀在中原大地的文化名片、旅游品牌,也必将作为一颗明珠点缀于“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新许昌。
许言絮语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