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城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许州志》明明说是八里桥,可现在为什么叫灞陵桥呢?
八里桥创建于元代,明、清各代均有修葺,一直叫八里桥,清代甄汝舟有诗佐证。甄汝舟系顺天大兴人,进士。乾隆七年(公元)由七品遂平县令升迁为五品许州知州。他上任伊始,凭吊八里桥,题诗曰:“野水回堤浸柳条,道旁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八里桥为什么变成了灞陵桥?灞陵桥本指灞桥,在今西安市东灞水之上,人们每每在此折柳送行,又叫销魂桥。唐诗宋词常常以之入典,因而为后人所熟知。许昌既无灞水,又无皇陵,怎么可能有灞陵桥呢?原来是《三国志评话》的作者把关羽挑袍的地点许都误写为长安了。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时,把《评话》中的“长安”改为“许都”,纠正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但仍把送行地点写成了“灞陵桥”。毛宗岗父子评改《三国演义》时,大概发觉了这个地名有问题,便删去了“灞陵”二字。由于人们受罗贯中版本的《三国演义》和三国戏《灞陵挑袍》的影响,加之借折柳相送的含意,更为确切的是,著名的挑袍故事发生在许都。于是,使假八里桥成为了灞陵桥。这样叫来叫去,约定俗成,八里桥变成了灞陵桥。年12月,国家旅游局和文物局联合颁布的《中国文物古迹游》14条专线中的第三条“三国战略线”,把许昌“灞陵桥”列为其中,成为三国旅游线上的一颗名珠,受到了中外游客的青睐。
来源:许昌晨报(十又人)
原标题:许昌:三国外传故事多
回复“灯节”即可订购
丞相府、花博园元宵灯节门票
摘自许昌旅游局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