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相卿
面向世界的钧瓷艺术家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第六、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孔家钧窑艺术总监
连续十三届中国--东盟峰会钧瓷国礼的设计制作人
中国钧瓷行业的领军人物
一、序曲
孔相卿年出生于中原神垕古镇的钧瓷世家。少儿时虽顽皮却天资聪颖,12岁已能瓷板作画,15岁学习陶瓷制模工艺,22岁时,在父亲孔铁山指导下,不仅能烧制高端钧瓷,而且还创烧出高仿北宋官瓷作品,其品相可与传世官瓷媲美,以假乱真,遂打入东南亚市场,赚了不少外汇。年,时年24岁的相卿,他以兄弟四人为班底成立“孔家钧窑有限公司,就此拉开了孔家钧窑征战艺术品市场的序幕。
九十年代,孔相卿按照产业化布局,推陈出新,钧瓷产能和销售收入几乎占据神垕镇钧瓷产业的半壁江山,激增的资本进一步加大了孔家钧窑的扩张能量,用孔相卿的话讲:“要进军艺术品市场,首先要进入资本市场,没有资本,拿什么去搞艺术”。这--是理念,也是相卿要的一个结果。
年,相卿未雨绸缪,专程前往北京请启功先生为孔家钧窑书写了“莫道世上黄金贵,不如孔家一把泥”的广告词,短短半个月,这广告词就像插上了翅膀铺满了神垕、禹州、许昌及省会郑州等地,那真叫气魄啊!当时相卿刚过而立之年,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人笑话他,说他是有钱烧的。然而,相卿不信邪,硬是凭着“一定要把钧瓷做出身价”的想法,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揽到了孔家钧窑,每年为孔家钧窑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盈利。这一是观念,也是相卿创造的神话。
从历史上讲,北方瓷没有南方瓷精细,好像这是北方瓷的特点一样,但相卿却偏偏不这样认为:“说北方瓷粗糙,是长期工艺不精、技术不良造成的,端庄、大气、厚重是钧瓷的本色,但钧瓷绝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孔相卿亲自担任孔家钧窑的艺术总监,负责器型创作及成型工艺,在多年的摸索中,他以“一器多法”、“以器定法”的新工艺取代了传统的“一法多器”,从工艺上解决了成型中所有的问题。如今看相卿所制的每一个器型,都是法度严谨、一丝不苟,以精湛的工艺展现着钧瓷的风采。这--是技术,也是相卿的立足之本。
年1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公布,河南仅有的两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额被钧瓷人包揽,孔相卿赫然其中。当年,相卿的实际年龄仅有43岁,这一评选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让实力说话、让作品说话”是相卿的名言。从相卿连续担任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委,就足以看出相卿的实力与水平。因而,所有的荣誉----对相卿来讲,应该是光荣与梦想的回归。
年8月,孔相卿所创办的孔家钧窑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是继年周恩来提出“一定要恢复五大名窑”指示精神57年后,钧瓷界首获殊荣,“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什么概念,它象征着“孔家钧窑”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族企业,而是响当当的国家品牌,这-----是相卿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国钧窑的骄傲,它标志着相卿创办的孔家钧窑踏上了一个全新的征程。
二、“立象以尽意”
——孔相卿的陶瓷美学追求
真正的大道理,其实是最简单的道理;真正的大美,其实也是最自然的美。《周易》书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讲的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不只是象,而是要超乎象之意,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方可称之为完美。相卿就是这样,他在创作的道路上不仅注重于器物的表象美,更注重于器物的内在美,以内在美来展示器物的深邃与境界,从而使器物达到更高的精神世界。
一件立意高远、意境深邃的作品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共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席像的陶瓷制作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从“象”的角度讲,想要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孔相卿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意”放在了首位,其次在追求与“象”。它在设计中独具匠心的采用虚拟空间的三维手法,并在钧瓷制作史上首次采取重点部位(颈部)用黄金喷釉的方式,将器型轮廓线设计为主席侧面微笑剪影,通过灯光的投影将主席那种神采奕奕的神态与气质展现在背景墙上,塑造出了全新的空间视觉影像。该作品年9月被主席纪念堂收藏、年9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年1月入选全日制九年级《美术》教科书,同年入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纪念邮票。这是相卿在设计上的独步追求与大胆突破,它彰显了创新的魅力与力量。
在相卿那里,我曾看到一个用于装茶叶的手拉坯小罐,器形精美,圆圆的,饱满莹润,粉青色,胭脂红,摸起来滑溜溜的,很腻,腻的像婴儿的屁股,尤其是泛起来的那片红,不像是我们常说的“飘红”,而像是从釉里面长出来的一样,由里而外散发着神秘的色泽,倒真像月光下的烟霞,含蓄、委婉、矜持、妩媚,看到她,似乎看到的不是一个小罐,更像是一个隽永含蓄,温尔文雅的古代淑女的感觉;看到它,可能还会想到千年前的贵妃,她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貌,着实会让世间多少美女在它面前黯然失色;看到它,可能还会联想到北宋的徽宗,这么一个痴迷于艺术一生的千古一帝,一定会因终生未能见到如此的美器而感到生不逢时,仰天长叹!的确,看相卿亲手做的器物,不止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福分,即便你不懂艺术,也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美”。而这种美,不正是相卿内心深处所要追求的那种“意象”之美吗?
三、相卿的情怀
——要让中原壶走向世界
从古人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今天的“品茶品酒品人生”,不知何时,茶的地位超过了酒。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茶文化突破地域局限,以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风靡大江南北,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它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生活的形成。过去,喝茶的主要区域在南方,北方对茶不太讲究,随着茶文化的普及,茶生活、茶态度、茶功夫、茶器都成为了人们品头论足、娓娓道来的重要话题。上世纪九十年代时,紫砂壶就以其不菲的价格跻身于拍卖市场,仅顾景舟大师的一把壶,在北京、上海的拍卖市场上,从几十万元炒到了几百万元,又从几百万元炒到了到上千万元,这哪里是紫砂的价格,这分明是比黄金更贵的钻石价格。从几十万元炒到上千万元,只用了短短不足十年左右的时间,的确,它震惊了中国和世界的陶瓷界。历史上以生产瓶瓶罐罐为主的钧瓷产业能否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这对钧瓷界领军人物孔相卿来讲,是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相卿悟出了:“作为钧瓷艺术,不应只摆放于博物馆中,更多的是要把它从博物馆请出来,走进大众的生活和视野”,这就是方向、是定位,从此钧窑迈开了研发茶器的步伐。
钧瓷制作茶器,谈何容易?它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系列问题。紫砂茶器属低温烧成的陶制品,它的烧成温度大概在度左右;其收缩比大概是百分之七左右,由于紫砂不用上釉,不存在脱釉或过足的情况,相对来讲烧成难度小;而钧瓷呢?钧瓷属高温釉、它的烧成温度在至度之间;收缩比达到百分之十三到十五之间,且由于钧瓷是厚釉结构,所以流釉或过足现象时有发生,烧成难度太大了,尤其是壶口与壶盖之间的结合更是难点中的难点,稍有偏差,就会出现密封不严、水流不畅的状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神垕的钧瓷企业曾尝试生产钧瓷茶器,就是因为茶器的密封工艺解决不好,所以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面对困难相卿说了一句话,他说:“没有难度,要我们大师干啥?”在解决壶口与壶盖密封问题时,可以说他是煞费苦心,假如购买研磨机,一台研磨机当时需要花费几十万元,神垕能有几家企业买得起?能不能不用研磨机解决钧瓷壶的密封问题?这对相卿来讲的确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他独辟蹊径,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最后竟然用金刚砂蘸水的这个最为简单方法攻克了这一最为关键的技术难题,密封问题不仅解决了,而且密封的效果超过了其它瓷种。
造型是相卿的优势,他先后推出了圆满壶、招财壶、平安壶、寿桃壶、光明壶等十几款风格独特、质量上乘的钧瓷壶系列。并同时推出“茶道七品”,含茶壶、注壶、茶筛、茶罐、茶杯、熏炉、花瓶小饰等七件套,钧瓷茶器不仅解决了产品的工艺问题,而且钧瓷那种幻化万千的窑变艺术也为钧瓷茶器增添了美感,的确这让全国的陶瓷产区都为钧瓷而感到惊艳,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专程来到神垕看孔相卿推出的茶器,太漂亮了,卢书记看后大发感慨:“没想到钧瓷茶器能做的这麽出彩、这么好用,这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随之,卢书记提议把孔家钧窑的钧瓷壶系列誉名为“中原壶”。“中原壶”是名字,更是品牌,它向世人宣告:“中原壶”可以进军国内外市场了。
“壶”小乾坤大,一“壶”一世界。从年到今天的年,“中原壶”在神垕、在河南深深地扎下了根,不仅仅是禹州的钧瓷,汝州、宝丰的汝瓷、开封的官瓷、焦作的“绞胎瓷等瓷种的产区,都开始生产以“中原壶”为标志的河南茶器,目前在全国的茶器销售市场中河南的茶器占据了不低于百分之十五的份额,其中仅钧瓷茶器的市场占有率就不低于百分之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人们从喜用陶质茶器开始喜欢瓷质茶器,钧瓷茶器那种漂亮的外观、精湛的工艺、多彩的窑变艺术,的确正在妆点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更多地从使用钧瓷茶器的乐趣中来享受和改变着茶生活和茶态度。“中原壶”从开发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概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正是凭着这条完整的产业链,河南的陶瓷产区成功的抵御了来势凶猛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很好地生存了下来。相卿说:“古老的中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在这片热土上深耕,“中原壶”就一定会通过一带一路的蓝图走向世界”。
四、孔相卿——站在文化的高度
铸造钧瓷的华章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给正确的精神指引。”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
相卿是孔子的后裔,他的内心世界传承着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血脉和基因,相卿不仅天赋超人,而且又是志存高远的智者,在喧嚣浮躁社会环境的当下,他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向自己所勾画的目标砥砺前行。
年,相卿第一次承接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务组关于制作会议国礼的设计任务,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稍有不慎,任务就会旁落。相卿几易其稿,多番修正,最后从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寻求方案,他借鉴商周时期青铜花觚和青铜出戟尊的设计理念,并以四龙为饰,蕴藏四海太平,五谷丰登之内涵,取名“丰尊”,设计方案递到北京后获会务组高度认可,成功入选为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外交国礼。当首次以钧瓷作为国礼的“丰尊”亮相于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整个会场为之振奋,与会的各国首脑盛赞钧瓷:“太漂亮了!太富有想象力了!china,中国的骄傲!”从年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始,相卿一直追随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脚步,在强手如林的国礼竞争中,相卿设计的作品每次都力拔头筹,连续十三年、十三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国礼全部由孔家钧窑制作,可以自豪的说,相卿创造了国礼史上的奇迹!
年2月1日,“走进联合国中国推广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宣布将于4月25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联合国之春文化节”,旨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办好这项活动,需要招标竞选进入联合国的国礼作品。孔相卿受邀参与,他在时间短任务重的压力下,不负众望,其设计的“四海升平”突破重围,成为唯一入选联合国总部的陶瓷国礼。年4月17日,时任许昌市市委书记毛万春和孔家钧窑董事长孔红生一行携“四海升平”这件精美的礼品飞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先后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和常务副秘书长阿莎罗斯米基罗博士的亲切会见,当他们把孔相卿设计的“四海升平”作为“国礼”送到潘基文孔相卿设计的“四海升平”作为“国礼”秘书长手里之时,潘基文秘书长动情地说:“四海升平是一个理念,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它所呈现出的中国元素也是世界元素,它是中国追求和平的见证,这件作品将在联合国总部永久性珍藏,”。同时,应“联合国之春文化节”组委会之邀,孔家钧窑董事长孔红生走向联合国论坛,向全世界讲述中国钧窑的历史与文化。
让钧瓷成为国礼、让钧瓷走向世界,是相卿的追求与荣耀,更是中国钧窑的追求与荣耀!
四、孔相卿“铜系青蓝釉”的研发成功
与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命题的破解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存在最久的未解问题之一。这个猜想最早出现在年,是德国大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在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毫无进展,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潜心研究,最终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而在陶瓷领域,从陶到瓷大约经历了三千年的过程,从单色釉瓷到复合型多彩釉瓷又历经了多年。人类总是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截至目前,钧窑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就是多年前,使陶瓷由单色釉过渡到了多彩复合釉。在这个过程中,独占鳌头的就是钧窑铜红釉的出现。长期以来,在钧瓷烧制过程中,钧瓷的“青、蓝二色”都是由“铁元素”生成的,好像与铜元素没有任何关系。但由铁生成的青蓝釉往往给人以灰、暗之感,缺乏那种清新明丽的韵味。
孔相卿的父亲孔铁山当年是禹县国营瓷厂实验室的负责人,专门研究钧瓷配釉,经他之手,配出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釉,如74号红、85号红、花釉、官窑釉、彩瓷釉等等。父亲去世后,给相卿留下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对相卿来讲无疑起了助推剂作用。他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开始了在釉领域的登攀。
从孔家钧窑成立以来,经相卿之手,先后开发出了“美人醉”、“桃花红”、“紫金斑”、“山水釉”、“孔雀尾”、“牡丹红”、“醉红釉”、“鸡血红”、“兔毫”、“拉丝”、“紫藤釉”、“星辰釉”、“彩霞斑”、“雪里红”、“春红春绿”、“月白釉”、“百笈碎”、“青红釉”、“霁蓝釉”、“翡翠红”、“石光釉”、“锦彩釉”等上百个品种,然而最让孔相卿动情的是他的“铜系青蓝釉”。
“铜系青蓝釉”是他在烧制过程中的偶然发现,看似错误时间的还原,反到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年的一天,相卿打开烧好的窑门,猛然发现一种完全不同的青蓝釉出现了瓷器的画面上,发色自然,清新明丽,一下子把相卿震撼了!这完全不同于铁还原的青蓝釉,这应该是铜元素的还原现象。从没有过的兴奋让相卿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连续几天睡不着觉。艺术家的直觉告诉他,钧瓷釉突破在即。
“铜系青蓝釉”烧成范围极窄,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为摸清它的烧成制度,相卿前后用了三年的时间,直到年,相卿才完全破解了它的烧成制度,从而使其从偶然呈色进入到了常态呈色状态。“铜系青蓝釉”的开发成功,像平地一颗惊雷随之引爆了市场,太美了!如清澈透丽的蓝天;如深邃美妙的大海;如漂亮美丽的雀羽;如纯美无暇的宝石;不仅引来了大量的藏家买家的兴趣,更引来了不少专家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