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兴路,市民并不陌生。但这条城市主干道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它是一条源于民国时期的官道,白庙村前的道路就是它的前身。
那么,新兴路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哪些变迁?年2月16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民国时期曾修筑土路面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区新兴路,看到道路两边商铺林立。记者翻阅史料得知,新兴路原本是G线的一部分,源起于民国时期。
如今的运粮河沿岸绿树成荫新兴路从过境道路“变身”为城市道路,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据《许昌地区交通志》记载,G线许昌城至鄢(陵)扶(沟)界段长42.77公里,为平原区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许昌通往豫东的重要干线。年、年,国民党政府曾两次修筑土路面;年,建成灰土砖渣路。
年由王秀文编纂的《许昌县志》中有一幅南关车站图,图中白庙村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即为新兴路的前身。
年编纂的《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第九册中收录有“许南路”词条,其载:“许南路,原系许昌至南阳公路的一段。年修建,沿街多建运输单位和仓库。年后称许南路,年并入新兴路,即今许昌市新兴路京广铁路至清泥河段。”
“事实上,新兴路在年就已经命名了!”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李军丽说,除了京广铁路以西的路段外,当时的新兴路向东直通文峰路。后来,新兴路不断向东延伸,不仅跨过清潩河,而且一直通到秋湖湿地。
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兴路还是G线的一部分,担负着城市道路和过境国道的双重使命。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整修:年,实施新兴路西段(许南路)道路排水工程;年,实施新兴路中段(仓库路至文峰路段)道路排水工程;年,实施新兴路东段道路排水工程。
20世纪90年代,新兴路完全成为城市道路。之后,新兴路又经历了两次改造:年,实施新兴路快车道改造;年后,实施东延工程。
■运粮河、碾上社区紧邻新兴路
众所周知,运粮河、碾上社区紧邻新兴路。曾编写《曹魏胜迹故事》一书的禄青山说,建安元年(公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都许。之后,为解决军需民食问题,实现“强兵足食”,完成统一大业,曹操采纳枣袛、韩浩的建议,在许下大兴屯田,颁布《置屯田令》,广泛招募流亡的民众,把无主的土地贷给他们耕种。
屯田的农民叫“屯田客”,按照军事组织编制,以屯为单位,每屯五六十人,此谓民屯。另外,曹操还组织军队开垦土地,以营为单位,每营60人,此谓军屯。经过数年的发展,屯田“得谷百万斛”“仓储积栗,所在皆满”,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
为便于囤积,曹军在颍阴城(许昌城西)设置了一个大型碾米场,数以百计的石碾、石磨一年四季不停地运转,数里外便可闻到米香,听到石磨运转的声响。时有民谣:“碾米运粮,包打胜仗,天下太平……”久而久之,这里成了村落,村名就叫“碾上”。为便于屯田,曹操在许昌周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就有运粮河。
禄青山说,在汉代,横穿灞陵桥南北的河为潩河,源头在密县,通往许都古城。建安年间,该河道就是曹魏故都的重要运输线,因经常运输粮食等物资,被人称为运粮河。
运粮河是建安元年襄城县典农中郎将任峻率领屯田军民开挖的。它西起屯田坡,东经繁城,南入颍水,有排灌之利、运舟之便。
三国时期,许下的范围包括鄢陵、许昌、禹州、长葛、襄城、临颍等地。曹操组织军民种粮食,收割后通过码头装船,从运粮河运至许昌城区西南的碾上村。运粮河建得很漂亮,而且非常坚固,有“铜底铁邦运粮河”之美誉。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运粮河的评价是很高的。
碾上村与屯里相望,因曹操在此屯田、碾米而得名。如今,碾上村成为魏都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社区,早已不见当年的遗迹了。
■“南立交”,许昌通往西南的门户
新兴路上的新兴铁路桥被老许昌人称为“南立交”。它将铁路与公路立体交叉,沟通了铁路两侧。在新兴路还是G线的日子里,它是许昌通往西南的门户。
年出版的《许昌市志》记载:“南立交桥,坐落于新兴路上,建成于年,为3孔钢筋混凝土箱涵式立交桥,长30米,宽50米。”除新兴路外,该桥的桥区还涉及仓库路、南关大街、兴华路、白庙后街等多条道路。为收集这些路段的雨水,新兴铁路桥还配备了抽升泵站。
年,市民周新生把家安在了新兴铁路桥附近。“我刚搬到那里时,新兴路是G线的一部分,过境的大型车辆都从新兴铁路桥下通过,日夜不息!”周新生说,火车、汽车产生的噪声让人晚上睡不着觉。直至瑞金路(今许由路)建成,G线改线,新兴铁路桥的交通压力才减小。
新兴路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改造,发生在年年中至年年初。当时的新兴路与毓秀路交叉口以西路段,路面用花坛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且机动车道非常狭窄,而许昌市区的机动车数量开始激增。此外,该段新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