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许昌新闻
许昌政务
许昌旅游
许昌经济
许昌百科
许昌生活

解放前莆田西医西药开业侧记

年(清光绪二十一年),英国圣公会在我医院(医院前身),医院的开始,也是西医传入我县的开始。至年,美国美以美会(即卫理公会的前身)利用我国庾子赔款的利息,在涵江镇的商业中心地方一一顶铺,医院(医院)。医院的实权,都操在外国人手中,医院内派有牧师布道,为病人祈祷,带有极为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西医传入我县的初期,由于群众对外国人持有疑讶的态度,故除少数教徒外,就诊者不多。后来,由于西医治病,有一定的疗效,且打针服药,都比较方便快速,尤其是外科手术,疗效更佳,故渐渐为群众所信仰。因此,西医西药治病,也逐渐在我县扎下了根。医院,门诊有限,故社会上出现了部分学西医的国内外医学院(包括军医学校)毕业或实习过的人员回莆开业。主要的西医,在城内的有留学日本的柯青(伯棠)、林卓立(侪鹤),留学美国的吴梓瑞(收费比别人高)、蔡希贤(子良,医院院长),保定军医学毕业的陈瑞算(展如)、黄文徵(亦青)等。在涵江的,有留学日本的张干庭,李可信(石安)、江济川、郑奇峰、徐少康(医院)、朱幼明和林天荣(伯欣)等。在江口的有姚定远、黄景麟和黄慕唐等。后期,还有黄石的李少文,笏石的陈景德等,医院,实际没有病床设备,只能称为诊所,但他们都有招收学徒,学习四至五年,“出师”后,分散到农村各地自行开业。此外,医院也开设双凤医学校,年左右,并入福州医学校(注一);后医院又附设护士学校(训练班),即“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学校”的前身(注二)。医院也开设护士学校。以上两校毕业生,医院外,多数自行开业。这是社会上西医开业日渐增多的主要来源。

同时,西医专科开业的,也有牙科和眼科等。在城、涵两镇开业的,有牙医黄超然和他的学徒;眼科有黄超白和他的学徒。此外,城内还有罗春波兄弟等的罗氏牙科,涵江有曾纪鎏和徐氏牙等牙科。但有的是镶牙补齿兼照相,如城内陈尧三就是镶牙补齿兼照相的。

西医开业的增多,促进了西药的发展。在城内有“咸宜”和“新西来”西药房等,涵江西药房有“振生堂”、“石安”和“肖歧”药房等。各西药房都配有西医或药剂生;如“咸宜”西药房有陈松如(三先)、吴沭霖,“新西来”西药房有李龙药剂生,“振生堂”(兼批发)有郑德恩药剂生,“石安”西药房有李可信和廖开药剂生,“肖岐”药房有西医黄瞻麟(筱淇)掌柜。

由于早期西医学习的医校,有英美设立的,也有德日设立的,毕业后各承师钵,致有英美派和德日派之分。其主要不同点是:在用药方面,各以英美两国或德日等国的药厂出品为主,且在药量的度量衡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英美派医生用“英制”,德日派医生用“公制”,另外,英美派多用合剂,德日派则分量较大;在体温计方面,英美派用华氏表,一般以一百度为发热征兆;德日派则用摄氏表,38度即算发热了,因此在业务竞争中,难免有互相攻讦之处。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会诊和共同研究的机会了。后来,在国民党统治的四十年代时,我省已成立省卫生处,並曾编印统一处方手册,分发全省各医疗卫生单位采用。同时,国内各药厂都有西药的产品问世,也逐渐代替了外国药厂的西药。统一处方手册,也把药量都改为“公制”,体温计也改为统一用摄氏表计算。还有国内各省市,都先后开办公私立医学院校(包括军医校),摆脱了过去单靠外国人在我国各地办医校,来培养各自的学生。这对融合西派为一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英美和德日两派的差异也渐渐地消失了。

据统计,自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至解放时止,西医的开业医,在城内、涵江、江口和梧塘的有诊所十九家,牙、眼科四家,镶牙补齿十二家,西药房七家。在沿海的笏石、埭头、忠门和北高的有诊所八家,牙科二家,西药房一家。在山区广宫和南坛各有一家。这些诊所都各设有药房。但以上各诊所和房药都是指正式开业的,还有一些散在农村各地行医售药的,是没有统计在内的。

在旧社会里,有的西医也有乘人之危,索取昂贵的收费。比较普遍的,当时西医要下乡诊病,非乘轿便坐车或骑马,故病家负担诊金和药费外,还须负担夫马费,有的还要送“点心费”。在诊病时,有的还夸大病情,不管病症是否需要,动不动就针药兼施,以谋取更多的财物。如治疗疟疾注射“奎那”,每次至少要收费大洋一元以上,治疗花柳病注射狮牌“六O六”,每针要价一百斤大米;治疗腹胀抽腹水手术费,每次要价一百斤花生油;迂到疫病流行时,注射血清、食盐水等,更是漫天要价,获利几倍,甚至几十倍。西药房每当瘟疫流行时,大量国积“食盐水”、“大健凤”、“鼠疫饼”、奎那丸和各种血清等,亦可大发横财。故大多数贫苦患者,无钱医治,只有坐而待毙。

(注一)详阅《莆田文史资料》第七辑陈绍勳《基督教传入莆田史料》(二)一八二页

(注二)详阅《莆田文史资料》第五辑姚锦树《莆田私立圣路加高级理护士学校简介》。

----------------------------------------------------------------

小编后记:本文作者叶树霖于年-年间,在国民党莆田中心卫生院任技士,故对当时莆田的西医西药行业较为了解。文中出现的狮牌“六O六”每针要价一百斤大米、抽腹水一次要价一百斤花生油”等描述,推测与民国后期,国民党当局滥发纸币,货币严重贬值,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民间被迫采用实物交易有关。

本号扎根莆田史,立志做莆田史的搬运工,方便莆田后生仔了解兴化旧事,感恩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changzx.com/xcsh/916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