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好比人体的“发动机”,身体所有功能都需要心脏泵血来维持。但心脏又是非常容易“受伤”的器官,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一直以来,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不断采用先进技术,用精湛的技术守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如何有效地治疗这两种疾病显得十分迫切。对此,我们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5月30日,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郑焕成对记者说。
急性心肌梗死是致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后2个小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肌坏死的面积将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对于此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救治过程必须争分夺秒,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堵塞的血管打通。
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采用了急诊冠脉造影术和急诊支架植入术,以最快的速度对患者进行抢救。对于血栓较多、血管堵塞严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该科可采用血栓抽吸术进行治疗,也可以综合采用冠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种方法进行治疗。
“综合采用冠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既可以有效保证早期快速打通血管,又可以避免无复流、慢血流或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极大地降低了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休克、心脏破裂、猝死的风险。”郑焕成说。
对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辅助下,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采用冠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胸痛中心成立以后,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更加及时、规范。胸痛中心使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更加快速,大大缩短了患者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由15%左右降到了6%以下。”郑焕成告诉记者。
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容易造成心力衰竭、脑卒中、猝死等。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搏动失去正常节律,心脏肌肉无法同步、有效收缩,泵血功能下降,容易使血液因淤积而凝结,导致血管堵塞。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效果较差,不能很好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与正常人相比,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高5到6倍,传统的抗血小板治疗仅能使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6%。采用抗凝治疗后,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可降低80%左右。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先为其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心房颤动的问题,过去,很多医生会采用“迷宫手术”。该手术虽然效果较好,但存在创伤大的缺点。
“从年开始,我们采用了三维射频消融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脏特定部位,通过释放射频电流使局部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从而阻断异常传导通道或消灭异位起搏点。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消除了引起心房颤动的病理基础,可以使70%的患者恢复正常心律,同时创伤较小。”郑焕成对记者说。
●来源
许昌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