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号,许昌市第四届“书香许昌”中小学生课文朗读大赛的第二场复赛如期举行,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比赛。比赛从上午九点,一直持续到下午六点,全天七个小时的比赛,中间只给包括评委在内工作人员留了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是所有为比赛付出的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岗位,高质量的完成了赛务工作。
经??过前三届大赛的熏陶,“书香许昌”中小学生课文朗读大赛已经成为了我市的一个品牌文化活动,每届比赛参与人数众多,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受疫情影响,本应在上半年就启动的比赛,直到十月份才经过各主办单位批准正式开赛。各个学校接到比赛通知后,精心组织,认真筛选,选派出了各自能代表学校出征的选手。因此,每一个站在复赛场上的选手,不仅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同学早早的来到比赛现场,换服装、读课文、练表情,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课文句段,仔仔细细揣摩每一处情感表达,力求有更加完美的舞台表现。
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孩子们可喜的变化,众多比赛选手中,不乏吐字清晰、语调标准、感情饱满的表现,还有站姿挺拔、表情丰富、动作优美的表达。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的孩子,虽然是第一次站上舞台,面对几百名观众,但是毫不胆怯,勇于展示,深深感染着现场所有的人。??
?孩子们的表现可圈可点,“听书声琅琅、让课本发光”在孩子们优美的朗读声中渐入佳境。举办大赛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不只是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也能登上市级的比赛舞台,更不只是让孩子们学会背诵几篇课文,比赛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在同台竞技中锤炼品格,在知难而进中不断成长,为打造书香许昌发出中小学生自己的声音,为宜居许昌建设贡献青少年力量。正因为如此,比赛本身只是一种形式、一个过程,而通过这种形式和过程,能让孩子们收获到什么,比赛的名次和结果又代表了什么,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但就比赛而言,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家长和孩子们都遇到的共性问题,如果能够稍稍加以注意,那么书香许昌的舞台一定会更加精彩。?
首先是语音问题。不只一个孩子把朗读的“朗”字读成了四声,比赛现场评委们也及时进行了纠正,但或许是老师和家长们在辅导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孩子们也没有及时改正。许昌方言中并没有三声,所以长时间说习惯本地方言的人在说普通话时,遇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三声发不好,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其他的语音问题比如鼻韵母发不全、尖音、平翘舌不分等等,也都在比赛中不断出现,这些都是在平时难以发现字音问题,也只有到了专业的比赛环境中,在评委的提示提醒下才会了解。因此,比赛就是学习的过程。
其次是情感表达的问题。有的家长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不是课文朗读大赛吗?读出来不就好了,朗读还需要情感吗?朗读如果简单的“见字发声”,而不是“入脑入心”,只是流于形式,就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增长才能。所谓“言为心声”,只有对课文内容有了真切的感受,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了共鸣,转化为自己的主观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和流露。所以,朗读课文,就是深度学习课文的学习过程。而能否带有真挚情感的朗读课文,也可以视为能否真正理解课文含义的一个标准。
第三是比赛着装和礼仪的问题。既然是比赛,那么按照比赛的评分标准,就一定会有分数高低之别。有的选手选择的服装,既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和课文内容融为一体,看起来就赏心悦目。有的选手落落大方,走姿、站姿、手势、表情都设计到位,毫不拖泥带水,就显得出类拔萃。还有的选手选用了合适的道具来帮助自己表达,情景交融,也很引人入胜。
随着比赛进程的推进,还有会更多优美的声音、靓丽的身影、真挚的情感、精彩的表现在书香许昌的舞台上展现,真诚的希望孩子们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比赛,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提升全市中小学生的朗读朗诵水平。也更希望孩子们都能收获到持续的幸福,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
笔者系许昌广播电视主任播音员
《许昌新闻》栏目主播胡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