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他们生而伟大,逝世之后,仍留下清白家风润泽后世。让我们重温伟人大家的家风故事,一起缅怀逝去之人,聆听谆谆教诲,感悟拳拳深情。
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毛泽东
年8月10日,正忙于筹备新中国开国事宜的毛泽东抽空给远在长沙的杨开智写了一封信。杨开智,是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的哥哥,他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后来回湖南工作。早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曾得到过杨开智一家的掩护和帮助。杨开慧牺牲后,是杨开智的夫人李崇德将毛岸英三兄弟平安地护送到上海,交给了党组织。杨开智的女儿杨展很早就参加革命,年在晋察冀边区英勇牺牲。
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杨开智又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至亲关系、为革命做过贡献、光荣烈属,又有专业技能,这样的条件,得到一点照顾,在北京安排一个岗位,似乎也不会有人非议。但毛泽东却不这么认为。一个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如果开了裙带之门,开了念旧谋利的先例,势必会损害党的威信,会动摇人民的信赖。
10月9日,毛泽东给杨开智又回了一信:“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同时,毛泽东还给当时的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
讲规矩,守纪律,这就是毛泽东在亲情前的选择。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杨开智没有再提到北京工作的事,而是安心在湖南的农业部门发挥自己的专长。他先后担任过省农业厅的技师、研究室负责人、省茶叶公司副经理等职,一直在湖南农业领域干到退休。
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黄炎培
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先驱,对子女的教育他同样上心,且相当严格,从不娇惯孩子。四子黄大能初中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该校环境优美、学费昂贵,学生中多为富家子弟,黄大能身处其间也受了些影响。黄炎培察觉到儿子的变化后果断将其转到位于上海南市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曾解释说:“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年,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炎培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这便是黄炎培的“32字家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值得一提的是,黄炎培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不仅严守家训,还将其传给了下一代。上海市档案馆保存了一份年6月黄炎培三子黄万里的家书,信中提到黄观鸿(黄万里长子)的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信中写道:“观鸿决不肯坐黄包车到学校去,问其何故,答谓:‘看见车夫满头汗珠滴下来,我就不想坐了。’此语出诸天真无伪之孩童,使男闻之十分感动。”黄万里认为,儿子仁慈的秉性,是受家风家训的影响。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钱学森的成就,与父亲钱均夫的教导不无关系。钱学森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一天,5岁的钱学森问父亲:“《水浒传》中的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颗星星下凡的。那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父亲认真想了一下,回答:“《水浒传》是人们编写的故事。其实,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钱学森听后大受鼓舞:“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赴美求学。临别之际,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这一留言,对钱学森此后的人生影响深远。
作为吴越王钱鏐的后裔,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分享了钱均夫写给钱学森的庭训,我们发现钱均夫的寥寥数语和《钱氏家训》的立意,存在着惊人的一致,可以说是另一种表述的钱氏家训。
这个庭训的效果如何,不言而喻。而以钱学森为代表的钱氏族人,遵照《钱氏家训》的教导,历代英才辈出。特别到了近现代,以“三钱”、钱穆、钱钟书等为代表的钱氏精英,更呈现出一种“井喷”之势,他们在各自的战线上,都发挥着领军人物的作用。
钱永刚说,一个好的家训家风如同春风,虽然不会觉得在一件事情有多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就足以影响人的一生。
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钱基博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有一年,钱基博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有回家。钟书在寒假里没有严父的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恣意阅读。暑假他父亲归途阻塞,到天津改乘轮船,辗转回家,假期已过了一半。他父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命钟书和钟韩(钟书的堂弟)各做一篇文章。钟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这次皮肉之苦,虽然没有使钱钟书“豁然开通”,但激发了他发愤用功。不过一两年功夫便判若两人,到考上清华大学之前,他不仅不再挨打,而且是他父亲得意的宠儿了。到20岁时,钟书已经被他的父亲训练成一个小学者了。
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其实钱钟书的成功,是钱基博一生最大的成就。
策划:杜宏宇
统筹:张晓华
责编:赵鸽李会君王彩芬牛原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