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许昌新闻
许昌政务
许昌旅游
许昌经济
许昌百科
许昌生活

游遍中国河南禹州

禹州市,古称“阳翟”、“颍川”、“钧州”。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河南省县级市,许昌代管,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

禹州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历史上,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中国“五大名瓷”之钧瓷的唯一产地,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

颍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这是古人对于颍水的解释。意思是,这条河从北部流经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

大禹曾经把这里作为他的封地,并开创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时代。

数千年后,失落王朝的瑰宝在河南省禹州市重焕光彩。一色入万采出,钧瓷之风,宛若君子。重峦叠嶂,再披苍翠。坚守者眼中折射出执着追寻的坚韧,也融入了温润谦恭的情怀。

古老土地上的颍水依然静静流淌。大禹的精神,君子的风骨,时代的变迁,都在河水的照映中代代延续。

历史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一天,一场声势浩大的方国盟会正在举行,这场盛会的组织者是大禹的儿子启,也就是夏朝的第二任君王。此时的启刚刚剿灭一个名为有扈氏的部落。

他把这场庆祝胜利的宴会地点选在了父亲大禹曾经的封地。在宴会上,启宣布废除禅让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水经注》中再现了这样的场景“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意思是其在高台上举行仪式,祭祀神灵。这个事件发生的地点就叫做钧台。后世的学者们把这场盛会称为君台之飨。

它开启了中国数千年王位世袭的传统,意义极为重大。见证着这个历史事件的钧台就位于今天河南省许昌市的禹州。

钧台当中的钧字取天之中心地支核心之意,它原本位于距离禹州城南大约五千米的地方。现存仿制后的钧台在原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校园里。

据史学家考证,钧台是夏王为昭示和彰显其天下共主的尊贵身份,专门建造的标志性建筑。

钧台之飨很有可能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开国大典和国宴。这场盛会对于这片土地后世的名称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据《金史》载“钧州,旧阳翟县”。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年),钧台所在的这片土地正式更名为钧州。钧州二字一直沿用到明朝。

万历年间,为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钧州更名为禹州,沿用至今的地名,仿佛回望着这片土地历史的最深处。

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这座县城被正式定名为禹州市。它以大禹命名昭示着当地人对于先贤的缅怀。这里的人们将在追寻前人足迹的过程中,延续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的大禹精神。

考古

大禹创立夏朝,建造城池的举动,在禹州的土地上早已演变成了传说。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寻找着夏朝的遗迹。

具茨山地处禹州市以北8千米左右。它是嵩山的余脉,东西绵延40余千米。

这座看似平常的山丘,在史籍中却有着神话一般的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意思是,轩辕黄帝曾经来到具茨山登临高大的堤坝。

据众多文献所载,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大禹正是黄帝的后裔。

在具茨山的山脊处,石头上刻有众多形态不一的符号,有的呈线行,有的则为点状。人们猜想这漫山遍野的奇异符号或许正隐藏着远古人类活动的痕迹。不久,距离具茨山不远的一个考古现场,为这个猜想带来了新的证据。

年,考古工作者在瓦店村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年重新钻探的结果显示,瓦殿遗址现存的总面积达余万平方米。

在这个规模惊人的遗址中,古人类留下痕迹的堆积层厚度大约3米,期间埋藏着大量夯土建筑基址、窑穴和用于奠基的人畜遗骸,大量人类早期文明的陶器得以出土。

经专家鉴定,这个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全国面积最大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

瓦店遗址的发掘为夏王朝的存在以及当时人类在禹州一带的聚居,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佐证,成为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亮点之一。

根据进一步研究,考古专家们推论,具茨山上神秘的符号也很有可能正是远古人类举行祭祀的痕迹。拥有久远历史的山峦和遗址,见证着禹州在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角色。当地人对于历史的追寻,让渊源久远的大禹精神延续至今。

钧瓷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年),朝廷发动了针对河湟吐蕃的战争,开拓疆境三千余里。消息传到朝廷,宋徽宗大喜,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然而,宋徽宗所赏赐的宝物既不是万顷良田,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种色彩华丽的瓷器,这就是钧瓷。

宋徽宗设立在禹州钧台的官窑,正是钧瓷命名的起源。它被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人们推测,正是宋徽宗对于钧瓷的推崇,使它成为了北宋晚期只准皇家所有,不准民间收藏的君王之瓷。

当代人已经很难想象,是何等的惊艳使钧瓷迅速成为了庙堂之上的瑰宝。但是这种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却在宋朝殒灭之后,因为战乱逐渐走向衰落。

“黄金有价钧无价”,钧瓷独特的窑变艺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没有人知道钧瓷在炉火的高温下会产生如何绚丽的蜕变。人们将“钧瓷无双”的美誉赋予这种难以预测而又浑然天成的艺术珍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对禹州古钧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将其认定为宋代官窑遗址。经过清理,一座构造奇特、保存完整的北宋钧官窑窑炉,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个窑炉名叫双火膛窑炉。它通过两个火膛的轮流应用,使炉内的温度和化学反应愈加趋于稳定,烧制出的瓷器质量也因此更为可控。

神垕镇地处禹州市西部的伏牛山浅山区。唐宋时期就生起的钧窑炉火使禹州长久以来被人们誉为“钧都”。年,大量钧瓷碎片的出土,更是为此地钧瓷制造行业的辉煌提供了物证。独特的自然资源让这里烧制钧瓷所需的原料极为齐备。

如今,自古以钧瓷烧制名扬四方的神垕镇已被建设成为了极富特色的旅游小镇。钧瓷不仅吸引了无数远道而来的游人,也一次次的作为国礼出现在了中国对外交流活动的舞台上。

古老技艺的复活,不仅追溯着前人的智慧,也是新的灵感源泉。对于造诣和品格的极致追求,是许多钧瓷匠人终其一生的坚定信念。在禹州,这样的信念也始终伴随着人们对于家园的守护和建设。

名人

这是一部风靡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江山多娇》。它由著名演员田华担任主演。讲述的是共青团员岳仙响应党组织号召,带领青年突击队员们突破封建思想,共同治理荒山的故事。

《江山多娇》在全国公映之后,电影里的女主角岳仙被广为称颂,这个角色的原型名叫郭仙。在禹州,她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

如今的鸠山乡早已峰峦叠翠,绿树遍野。许多老一辈的禹州人都很难忘记这里曾经改天换地的故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禹县县委响应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治山治水运动。当时还不到二十岁的郭仙被任命为禹县薛沟乡治山治水基建队副队长,带领青年突击队在鸠山填沟饮水,劈山炸石,植树造林,哪怕是寒冬腊月,队员们每天依然在废弃的山洞中安身,在接近荒芜的山体上开挖一种名为鱼鳞坑的蓄水工程。

那段经历对于郭仙来说终生难忘。数月以后,鸠山乡周围大山上的鱼鳞坑遍布了整个山体,它们能够蓄积足够的雨水为荒山植树创造良好的条件。

今天的鸠山乡已经依靠遍野青山中的自然生态旅游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在这里,超过30平方千米的大鸿寨景区中,二十多处重点建设的景点星罗棋布。来到这里的游客能够在俯仰之间尽情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魅力。

已经年过八十的郭仙早已把激昂的情怀化作绵长岁月中的豁达与坦然。曾经多次被群众评为劳动模范的她,成为了禹州人心中的当代大禹。她曾为之拼搏的那片荒山,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英雄山。大禹治水,郭仙治山。

千年的时光流转,带不走的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对于命运的不屈。禹州人根植于性格深处的坚韧,在他们与自然的对话中绽放出了独特的光辉。

药材

中药炮制的技艺在禹州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之久,在中药炮制的过程中,切至薄片,往往能让药材发挥更大的效用。相传早在大禹的年代,这里的具茨山上就因遍生中药远近闻名。

明洪武年间,禹州成为了我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饮片加工和炮制的技艺代代相传。素有“药进禹州倍生香”之说。

禹州市方岗镇,这个位于禹州市西南方向的小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工业的大规模发展让“山挖空、地挖陷”成为了方岗镇常见的景象。

禹州自古就是中药材生长的沃土,加之当地人对于中药极高的加工技艺,种植中药成为了方岗镇产业转型的不二之选。如今的方岗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公顷。

新时代的绿水青山为禹州的发展再一次赢得了绝佳契机。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在无数游人的流连和驻足中,禹州以生态环境建设带动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开启了这片古老土地的崭新格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changzx.com/xcsh/11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