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区建成区平方千米,96万人。从年以来,我市共下发16个文件对市区范围内的道路进行命名并对社会发布,其中命名道路条,更名道路36条。在具体实践中,特别是年以来,我市地名命名主要依照“弘扬三国文化、保留历史记忆、体现时代特色”的原则。
曹魏古城(网络图片)
(一)与三国文化历史相关的道路
作为三国文化历史名城,我市在充分挖掘魏都区曹魏文化、关公诚信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突出三国人文特色魅力。这在道路命名上有充分的体现。我市不少道路都和三国文化历史有关。
建安大道: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年至年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建安大道因此而命名。
毓秀路:以东汉末年及曹魏时的毓秀台而命名。
议台路:以东汉末年及曹魏时的议事台而命名。
望田路:以东汉末年及曹魏时的望田台而命名。
灞陵路: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灞陵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灞陵路因此而命名。
屯田路:建安元年(年),枣祗建议曹操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屯田路因此而命名。
魏文路:以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帝号而命名。
魏武大道: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魏武大道以此而命名。
华佗路:华佗(约年至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医院位于该道路上,华佗路因此而命名。
青梅路: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刘备恐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操闻知后,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备宴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之大惊失箸。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青梅路因此而命名。
府前街:因位于我市主要景区曹丞相府前而命名。
府后街:因位于我市主要景区曹丞相府后而命名。
(二)以“保留历史记忆”命名的道路
许都路、许州路、许由路、德星路(陈寔)、竹林路(竹林七贤)、八龙路(东汉末期朗陵侯相荀淑墓冢。荀淑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均为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名士,人称八龙)、莲城大道、芙蓉大道、天宝路、玉皇阁路、文峰路、颍昌路、长青街。
(三)以“体现时代特色”命名的道路
劳动路、延安路、新兴路、向阳路、三八路、五一路、六一路、七一路、八一路、建设路、解放路、瑞祥路(含义:喜庆吉祥)、腾飞路(含义:升腾飞翔)、开元路(含义:开创新纪元)、兴业路(含义:兴旺产业)、福盛街(含义:幸福昌盛)、永泰街(含义:永远安定平和)、万通街(含义:四通八达)、隆昌路(含义:兴隆昌盛)、昌盛路(含义:繁荣兴盛)、新元大道(“新元”即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寓意开创许昌发展的新纪元)。
(四)历史老街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许昌22条老街名称反映出许昌老城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许昌老城的历史记忆。细细品味这些老街名称,感受许昌老城的沧桑和厚重,古都人的骄傲感油然而生。
1.以方位命名
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许昌城内大街以方位命名的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东、西大街贯通东、西二门;南、北大街因衙坐北向南,故不相对应。
南大街直贯衙前,至西大街东口处交错构成大十字街。
北大街贯通安怀街至东大街西口处,与文明街(察院西街)衔接交错构成小十字街。
两条十字街之间为全城制高点,地处平稳、均衡的中央隆起部位,故名天平街。(同治年间,中间天平,天下太平)
安怀街:(同治年间,取“心怀安宁,安居乐业”)
旧时,南大街为全城最繁华地段,京广杂货,缎皮鞋帽,金银首饰,中、西药房均在此街开设,著名商号有豫茂、隆和、福聚通、老盛德等。该街北段有世界、中华、商务书局分支机构。
北大街和安怀街有干、鲜果行28家,自然形成贸易市场,方圆百里的红枣、胡桃、柿饼等多在此处集散。西大街有白铁、土产日杂业,中段与清虚街、古槐街交会处俗称老市口。
东大街多住官绅人家,县商务会设于路北。大绅士徐立吾、王梦九、张介眉、孔绍周、王荫棠均住此街。东门内路南葛家大院,并排四座插花门楼,宅第连绵,房舍数百间,占地一顷有余。
天平街东口建穿心阁;西口建钟楼,顶悬大钟一口,敲打时声震四方,抗战时期被当作警报器。花纱业同来公会设天平街路北,理事长靳子章与26家花行掌柜均属殷商富户,天增仁、宏康两钱庄也聚财于此。因此,该街有“金银库街”之称。
2.以树木花草命名
如榆柳街、古槐街
许昌街道以树木花草命名的有榆柳街、古槐街,街旁有柳树园、桐树园、夏家花园、孔家花园等。
民国以后,桐、柳二园为土娼所据,已为不堪涉足之秽地,古槐、榆柳也被砍伐殆尽。
3.以姓氏命名
如寇家巷、臧胡同、魏胡同等
许昌还有不少以姓氏命名的里巷胡同,如寇家巷、臧胡同、魏胡同、菅胡同、金胡同、大王胡同、小王胡同、佟胡同等,多为同姓聚居区。
4.以建筑命名
如奎楼街、聚奎街、文昌街
许昌旧有文昌阁、奎星楼、文明寺,以此命名的街道有奎楼街、聚奎街、文昌街、文明街(今察院西街)、文会街、引龙街,皆位于城东南隅,寓意“紫微照临,奎星提斗,辅文会友,科甲连绵,振兴许昌一代文风”。
奎楼街有粮行31家,附近各县粮谷咸集于此,“每晨籴粜斗把喝唱不绝于耳”,传有“中原熟,奎楼兴”的谚语。该街北段路东有打更庵,为夜晚更夫巡值宿处。
民国以前,许昌有州衙黉学、书院、察院、武校场等,以这些单位所在地命名的街道有衙前街、衙后街、西署街、文庙街、学巷街、书院街、考棚街、校场街。
西署街为常平仓旧址,又称仓房街。文庙街前有大集,莲城水产多集此销售。书院街在文庙后,民国十六年(公元年)后,国民党许昌县党部设该街路北,改称党部街;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文庙后街。
旧时,该街西口为面市口。该街有陈家磨坊,养骡8匹,石磨5盘,日磨小麦余公斤供应市场。考棚街路北为老察院旧址,“岁科学院案临,童生应试分号入座,场外多设考棚”。由此,该街自然形成笔墨纸砚、书画古董、揭裱箱卷市场。校场街距火车站较近,为转运业中心。
5.以池沼、井水命名
如南九曲街、北九曲街、井巷街
南九曲街、北九曲街、井巷街、井园街是以池沼、井水命名的街道。
“九曲”源自“黄河九曲十八弯”。昔日南城墙内西段池沼接连、曲折回环,后来成为街道,遂以“九曲”取名。
南九曲街旧为草帽及革帽辫市场,又称草帽街;北九曲街有典当铺,俗称当铺。
井巷街之井指西门内古槐下之大井。
6.因行业缘故而得名
如机房街
城北隅的机房街是一条手工织机作坊集中的街道。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织业鼎盛,有“机声轧轧响北城”之称。集中于衙前街的铜匠铺,制作锅、盆、碗、壶等生活用品,行人过市,一片叮当之声。
年,京汉铁路通车,由车站至南关新辟一条大街。由于位置优越、客流量大,许多娱乐场所如国民电影院、华顺戏园、三星舞台遂应运而生。因这些东西比较洋气,该街故称“洋街”。烟花妓女、卖唱者觅地而居,这里遂出现了太平里、孔家里、太康里、升平里几个弄堂。
20世纪30年代的“洋街”,秦楼楚馆林立,饭庄酒铺遍布,剥削者在这里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
年后,该街改称大同街。曾在市地名办任职的李宏斌介绍,据许昌《地名志》记载,大同街大概是取孙中山先生“天下大同”之意。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该街又称“胜利街”。
(五)其他
1.按照道路所处方位命名的道路
环城路、府西路、学院路、东城街、塔东路、春秋巷、农大路。
2.按照道路所在建制村或社区名称命名的道路
三里桥街、俎庄街、陈庄街、周庄街、魏庄街、滹沱街、岗王街。
3.按照道路起止点名称命名的道路
永贤路:位于劳动北路东侧,北起永宁街,南至聚贤街。
兴德路:西起兴业路,东至德星路。
龙兴路:天宝河北岸,西起八龙路,东至长兴路。
文翠街:连接文峰路与翠林路
4.企业有偿冠名道路
瑞贝卡大道、帝豪路、许继大道、阳光大道、裕丰街。(信源:许昌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