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嘎嘎
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包扁食
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今儿已是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
咱们禹州街边的大红灯笼已经高高挂起,
到处喜气洋洋,年味十足。
临近春节,
精彩禹州和你一起分享一下
老家禹州过年的哪些传统习俗吧!
二十三祭灶官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灶糖,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二十五打豆腐腊月二十五,打豆腐”实际上是禹州人在准备春节期间必备的所有“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二十六去割肉“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二十七去杀鸡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杀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去杀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十八贴嘎嘎二十八贴嘎嘎,“嘎嘎”,即红纸年画。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门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
二十九去灌酒“腊月二十九,去灌酒”的民谚。
去灌酒,灌的是散酒,散酒自家喝,也招待客人。
年三十包扁食大年三十,也称为“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年三十包扁食,即饺子,至今还是禹州人过年的习俗。除夕夜,各家各户剁馅儿声此起彼伏,主妇们在厨房里忙着和面,和馅儿,包饺子。虽然年菜早就备好了,但除夕这顿饺子必须年三十现包。这一天,一家老小齐上阵,不管是奶奶、小姐还是使唤丫头,全都得上手包。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坐福”。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跨年的那一刻就会响起“隆隆”的鞭炮声,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是禹州人对过年的一种戏谑性说法。初一这天,禹州人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吃了饺子后,一家人一起到祖先灵位前,给祖宗拜年,之后,大家开始互相拜年。
硬币扁食,是禹州民间盛行的习俗。在包扁食(饺子)时,将一枚硬币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大年初二初二这一天,是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
在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三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有禹州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灯熄了,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给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顶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听到顶棚上有老鼠跑来跑去,老奶奶就会说是老鼠要娶亲了
大年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五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初五这一天被称为破五,也就是破除禁忌,初一说的那些禁忌可以破除
民间过年习俗“串亲戚”“串亲戚”是禹州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平辈,先紧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
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年
元宵节叫十六(lu)儿禹州人把正月十五、十六视为过年的结束,非常重视,俗称“六(lu)儿”又称元宵节、上元节、灯节,民间有“十五大似年”之说。民间这一天的饮食颇多讲究,除了要吃饺子或汤圆,即所谓的“十五扁(饺子)、十六圆(汤圆)”外,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有差异。
这一天,禹州人有游六(lu)儿赏花灯、猜灯谜、看民俗社火表演的习俗
鲜红的春联,崭新的压岁钱,
热闹的庙会,热腾的年夜饭……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
希望对于我们禹州的传统文化,
都能够一脉相承下去…
来源:精彩禹州
编辑:这儿是许昌
这儿是许昌
阅读更多许昌资讯白殿疯用什么药才能好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