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装备产业
不仅是国家重点产业发展领域之一、
装备制造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也是许昌的“拳头产业”“明星产业”。
如今,许昌产业转型“再发力”,
将推动电力装备产业“智造”升级,
向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集群迈进,
打造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推动产业提升!许昌发布5G产业发展“路线图在北京邮电大学许昌基地,覆盖面积1平方公里、全国第一个实现“独立组网+动态补偿”的5G网络在芙蓉湖畔初展风采;在河南中天电气装备集团,5G高频基板产品通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性能检测,中科院致电祝贺……2月15日,厚植5G产业发展优势的许昌市,发布5G产业发展“路线图”,向着5G产业发展目标“加速跑”。
许昌北邮万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国泰介绍,5G技术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北邮许昌基地目前正与森源集团进行清扫车无人驾驶技术合作,未来技术成熟时,只要告诉车辆目的地,它就会自动规划最优行驶路线,自动安全行驶;基地开发的智慧医疗技术,在无法实现“面对面就医”的情况下,通过5G数据传输,医生只需要戴上VR头盔或者眼镜就可以轻松进行远程病理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
许昌市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这一实施蓝图,在日前印发的《许昌市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得以敲定。该方案明确,要规划布局“一谷两区三中心”,大力建设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智能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引领带动全市装备制造及其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智能电网的发展,推动了电力装备制造业向人力、财力、物力比较集中的区域集聚,成为创新增长的新引擎。而我们,就要紧紧抓住机遇、补齐短板,推动智能电力装备产业的发展迭代。”市工信局局长焦建华认为。
许昌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生产基地“发展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咱许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生产基地、积累了难得的产业优势,还形成了一批龙头带动企业,培育了一批研发平台和人才团队,发展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市工信局副局长王幸福介绍。作为该产业的谋划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对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进行过深入调研。
王幸福列举道:“许继、森源、中天电气、阳光电缆、美特桥架、大盛微电……许昌市域内形成了一批电力装备龙头和骨干企业,拥有家规模以上及多家规模以下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其中两家超亿元。”年,我市电力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增加值.9亿元,分别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的52.1%、37.5%。
许继集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已在特高压输电和智能电网领域创造了20多项“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为世界上所有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提供了75%的“大脑”(控制系统)、50%的“心脏”(换流阀)。许继集团发展策划部主任张海龙认为:“我们多年积累的产业实力,为下一步大力推进‘智能升级’创造了无限可能。”
在许继、森源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已发展成为覆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大环节及通信平台较为完整的电力装备制造业体系,±1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和换流阀、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保护控制、风力发电机、风电变流器、光伏并网逆变器、智能电表等产品优势明显,是国家认定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以及全国电力二次设备和高压开关研发制造基地。
软件环境同样优势明显。我市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检验中心、1个行业归口研究院所、3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累计申请国家专利多项;从事电力装备的专业技术人员多人,是国内电力装备行业人才较为集中的区域。
可见,将智能电力装备产业作为我市转型攻坚的突破口、着力点,当是顺势而为。
重点建设“一谷两区三中心”“在‘电力装备产业’之前冠上‘智能’二字,是因为我们的电力装备产业存在不少短板,亟须向更高端、更智能的方向转型升级。”市工信局装备科科长谭宗武认为,我市电力装备产业规模偏小、智能化程度偏低、产业生态不完善,与长三角、珠三角、泛渤海等电力装备集中的经济圈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同时,电力装备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包括软硬件研发、设计、零部件配套、检验、商贸物流等,而我市电力装备产业的产品零部件加工能力还比较薄弱,种类比较少,供货半径大,市场响应时间长。
面对日益明显的发展短板,面对国家重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