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许昌,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15分钟健身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健身,满满的都是幸福感和获得感。然而在改革开放前,市民很难在城区内找到一块运动场地,更别说晨练站了。部分武术爱好者甚至只能偷偷练拳。那么,如今遍布许昌城区的晨练站是如何兴起的,背后有哪些故事?本期《许昌往事》将为您一一道来。
晨练活动丰富多彩,市民从中受益
科技广场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张志伟(前)指导晨练爱好者练习太极拳。许昌晨报记者贾同岭摄
3月23日清晨,西湖公园东北角的空地上,一群晨练爱好者在认真地打太极拳。
“这里是西湖公园东门晨练站,每天在这里晨练的市民有一二十名,只要不是雨雪天气,我们都会坚持练习。”该站站长傅菊荣今年72岁,退休后一直坚持晨练,先在西湖公园中跳广场舞,后又改打太极拳,身体越练越好,10多年来几乎没有生过病。
改革开放前,晨练内容主要是跑步
改革开放前,晨练内容主要是跑步。资料图片
3月23日清晨,市体育局原党组成员、调研员张子宇在市体育场中,指导一群年轻人练习陈式太极拳。在许昌体育场,记者看到除了练习武术的市民外,还有不少人在跑步、跳舞。张子宇说,现在许昌群众体育搞得红红火火,每天早晨,各大游园、广场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而在他毕业后回到许昌工作的年,许昌市民晨练的运动项目有限,主要是跑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术只能偷着练
20世纪七十年代,练习武术。资料图片
今年80岁的许昌武术名家朱欣,长年在长青游园中义务传授市民洪拳、太极拳、梅花拳以及剑、刀、棍等武术。“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想学拳有人教,想练拳有场地,哪像我们年轻时,练武都得偷偷摸摸的,生怕被别人看到。”回想起当年偷偷练武的时光,朱欣老人感慨万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体委机关遭到严重冲击,群众体育事业几乎瘫痪,谁也不敢公开打拳。
开办武术培训班,培养群体骨干
改革开放后,我市开办武术培训班,指导市民练习武术。资料图片由刘海涛提供
3月24日清晨,东城区天宝游园中,一群晨练爱好者在游园中练习太极拳。61岁的郑琴老师是这些晨练爱好者的指导老师。年前后,郑琴取得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开始在许昌体育场帮着老师授课,之后又到西湖公园晨练站指导市民练习太极拳。据她回忆,当时许昌城区出现了不少晨练站,各晨练站的负责人大多是体育局武术培训班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员。
改革开放后,晨练站应运而生
人们在晨练。资料图片
和郑琴同岁的张志伟也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的优秀代表。“改革开放前,市民想晨练却找不到地方,也不敢公开练。改革开放后,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人们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开始对健身有了新的要求。”自此,晨练站从最初的民间自发成立逐渐发展到由政府引导、专业人士参与的便民健身点。
推广晨练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功不可没
人们在晨练。资料图片
80岁的朱欣老师说,当年,他在文昌苑中义务传授群众武术,“只要想学,身体条件允许,我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武术”。他认为,传统武术是国家瑰宝,坚持习武能够强身健体,应大力推广。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他在文昌苑中义务授拳,每天跟随他学拳的学员有三四十名。
游园、广场星罗棋布,市民晨练更方便
人们在晨练。资料图片
以前城市中可供健身的公共场地很少,七一路附近的市民大多在街边空地健身。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我市大力开展城市创建工作。从过去的“创三城”“创四城”到如今的“五城联创”,许昌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遍布市区的游园、广场为市民提供了许多运动场地。爱好健身的市民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了晨练站,方便市民健身。
建设“15分钟健身圈”,家门口轻松晨练
鹿鸣湖体育公园。资料图片
3月26日清晨,市民张先生来到东城区鹿鸣湖体育公园,在风景如画的湖畔步道上跑步健身。我市建设“15分钟健身圈”,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全覆盖,在全国也处于领先位次。“15分钟健身圈”满足了市民的健身需求,各个社区运动场成为市民健身的好去处,不断出现新的晨练站。如今,许昌晨练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加强政策引导,晨练活动多姿多彩
王雪凌(前)在许都公园指导晨练队员练习五禽戏。许昌晨报记者贾同岭摄
3月27日,64岁的王雪凌在许都公园指导晨练队员练习五禽戏。改革开放40年,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群众体育活动异彩纷呈。近年来,我市组织了万人长跑、赛龙舟、篮球争霸赛等活动,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健身需求。我市还将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宾客,展示许昌风采。(许昌晨报记者贾同岭)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里北京白癜风治疗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