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许融合发展,产业对接是关键。市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转型,着力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郑许之间产业如何对接?许昌有哪些优势和特色?郑许融合发展,将对许昌产业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连日来,许昌报业传媒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及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
区域经济,具备很强的产业优势
许昌是传统的工业强市。多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着力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抢占发展高地”的企业发展格局,取得明显成效。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达亿元、亿元,分居全省第二位、第三位。
许昌有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能源电力等主导产业,电力电子、烟草、发制品、人造金刚石等特色产业,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竞争力不断提高。截至年年底,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7.8∶59∶33.2;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主导力量,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全部“晋星”,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家,工业竞争力居全省第三位;黄河、众品、森源、金汇4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强,占全省总数的1/3。
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许昌战略性新兴企业达到家,居全省第二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产值的28.6%,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15.3%。郑州和许昌取得全省52.2%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半壁江山”。长葛大周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两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80%的产业集聚区之一。
“郑汴一体化首倡者、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认为,郑汴一体化首倡者、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认为,:郑许融合的一个着力点,应该是许昌发挥自身的制造业优势,打造郑州没有又能够对郑州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许昌这些年发展最好的是制造业,具有突出特色,如电气、金刚石、装备制造等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产业。另外,许昌还有一支很强的民营企业家队伍。这些都是和市场经济高度适应的。许昌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思路很清晰、定位很准确,着力巩固和提升了在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重要地位。
”
借势借力,加快许港产业带建设
市发改委主任杨朝晖说,在产业上,我市正在强力推进许港产业带建设。许港产业带集中布局了中原电气谷核心区、长葛市产业集聚区等6个省级集聚区,集聚了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食品、发制品、有色金属七大产业。郑州和许昌产业优势各异,上下游配套能力较强,一体化互补发展优势明显。目前,许港产业带已纳入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我市正委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编制许港产业带规划。他认为,两地产业发展的同区位趋势日渐成熟。随着新郑机场航空物流经济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大数据产业园等国家级产业规划项目的落地和推进,许昌区域经济的地缘优势将愈发突出。
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院长吴国玺说,许昌市要紧紧抓住河南省大力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依托郑州、对接空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围绕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探索内陆地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途径;布局国际物流产业园,与郑州航空港一起打造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和分拨中心;依托郑州航空港的开放高地和许昌全国综合物流园区二级节点布局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和冷链物流,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努力打造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
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博士李中轩认为,在产业上,以机电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许昌可以借助空港物流枢纽开拓“一带一路”等国家市场,大力推进航空产业、信息产业、金融证券业和特色三产服务业等与空港产业形成互补配套;进一步挖掘充实“水韵莲城”的文化景观内涵,夯实“曹魏故都”的商业文化品质,借助国家中心城市平台提升许昌旅游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积极筹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文化艺术研究团队,以禹州钧瓷、鄢陵花卉、襄城烟草等为地域性载体开发绿色文化创意产业链,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
依托郑州对接空港,加快实现错位发展
▲一带一路
耿明斋认为,郑州的目标是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布局应该是高端服务业,比如方兴未艾的会展业,同时往外转移加工制造业。许昌恰好是郑州外围很好的选择。这意味着两者可以很好地对接和合作。
李中轩说,郑州的定位是国际空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商贸城市、省内金融和信息服务中心城市,同时具有“优化区域发展政策”的优势。许昌作为其邻接城市,要拓展政府、社会、民间3种渠道,充分利用这些渠道发展既有产业、稳固既有市场,开拓新兴产业、寻求新兴市场,将郑州的优势转化为许昌的优势,借风扬帆,实现我市产业发展、城市融合、社会进步、生态优良的目标。
郑许一体化第一阶段的核心是空港经济区与许昌产业集聚区的一体化。首先,空港物流可以提升许昌既有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在技术、人员、市场和管理方面机遇空前。我市产业与空港经济区的融合程度关系我市经济在全球化价值链条上的位置及我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国际视野。其次,鼓励各类企业入驻空港经济区产业园,将我市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直接与国际生产链融合嫁接,组建集团、树立品牌,建设国际化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体系。再次,围绕空港经济区产业园的航空制造、信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以及服务业等,遵照同产配套、异产补充,业内创新、业外服务的基本原则,与空港经济区产业规划错位发展,推进我市产业布局。最后,积极承接与空港经济区产业相匹配的制造业(如航空制造与服务、通信终端设备、仓储物流等),促进我市现有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李中轩认为,在战略定位上,许昌要积极打造空港经济区智慧型卫星城。在空间布局上,许昌要建成向空港经济区倾斜的产业布局,在产业类型、产业水准、产品结构、市场取向等方面向空港经济区的需求和功能倾斜;整合现有产业区(集聚区)的产业类型,快速形成与空港经济区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同时,构建支撑产业一体化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深化两市在人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等经济要素方面的交流融合,驱动城市融合需要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短周期循环。
本期编辑
七月
内容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原创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