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许昌新闻
许昌政务
许昌旅游
许昌经济
许昌百科
许昌生活

两场惨败,一场空手而归丨孟明视三打晋国,

黄河上,

风平浪静,水波不兴。

突然,一叶扁舟从芦苇荡中冲出,

犹如打了鸡血一般来了个百米冲刺,

惊起几只野鸭四处窜逃。

“孟明视将军请别急着走,我们国君还有一匹宝马要送给你!”岸边一个牵匹瘦马的将领看对方已离岸,恨不得跳河里跟着游过去。

“谢谢晋国国君和阳处父将军好意,若此次能活着回去,三年后我们定当专程来拜谢!”孟明视站在船头拱手作揖。一边踢了旁边船夫一脚,让他赶紧划桨。

很快,船入中流,渐渐消失在天边。

倒霉的秦将孟明视被晋军打了史上第一场埋伏,全军覆没。好在孟明视还捡回了条命。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三年后,孟明视果然如约率兵找面子来了。可是,他和他的秦军将士们,再次被晋军胖揍一顿。由此,孟明视的军队得了个光荣的称号:“恩赐之师”……

又过了几年,孟明视终于爆发了,他们过了黄河就一把火把船烧了,带着誓死作战的秦军终于打了一次成功的偷袭战。

但随后,晋军又报复一次,占了晋国更多土地。

悲催如孟明视。

屡战屡败,一次次被打脸,最终沦落到为维护尊严而战。

任用这么一个败军之将,连战三次才取得了微小的胜利。这场秦晋之战,意义何在?秦国君主秦穆公到底是咋想的呢?

破釜沉舟

缺支点,一直惦记着郑国这块“中原跳板”

秦穆公一直惦记着中原的繁华世界。他太想挺进中原了。

一、中原的十字路口

郑国,其疆域约有今河南北半省之中部。大致为:东有汴梁,至兰考。南包许昌,达禹州,西抵虎牢,北越黄河。纵横约一二百里之间。——这是一个完美的通道啊。

无怪乎,当晋文公联合秦国进攻郑国时,为了说服秦军撤退,郑国大夫烛之武说明了郑国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您如果愿意为郑国解围,我们就背弃楚国,归顺秦国。如果今后您要往来东方,就可以经由郑国,把郑国当做一个交通驿站。”

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来郑国在中原的枢纽地位如此重要,不能便宜了晋国,不如先保留它,等日后找机会再图谋。

于是秦军甩下了晋军,扬长而去。郑国之围旋解。

烛之武退秦师

二、取郑:思之不得,辗转反侧

秦穆公的内心,隐藏着一个霸主梦。

想当初,晋文公就是靠他才顺利即位的。曾经还找他借过兵的人,都成了中原霸主。

那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为什么不能接过霸主的大旗呢?

唯一的不利,似乎秦国偏了一点……

但没关系,学楚国,把势力往中原延伸嘛。

秦国和中原,被晋国完美阻隔。

只占领郑国,秦国才能取得步入中原的跳板。

于是,晋襄公刚即位时,秦穆公就心急火燎地派孟明视等人率兵攻打郑国。

可惜长途奔袭,郑国早有防备。

最后,被晋国偷袭,两国闹翻,大打出手。连输几场。

秦穆公打到中原去称霸的想法,就成了南柯一梦。

春秋形势图

缺人才,四处揽才的秦穆公太难了

秦穆公急需人才。他迫切地希望一流的人才能够到西北蛮荒之地来。

一、国君之位的奇幻漂流

公室,对于秦穆公而言,就好像两眼放着绿光的饿狼。

他们贪婪地看着国君的权力。

全然不管光鲜的权力之下,有着多大的烂摊子。

何况若按照嫡长子制,这些公室王族比秦穆公更具继承资格。

这要从秦国的第五位国君秦武公说起。这位秦武公在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最闪耀的时刻在他离场时分。

他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首开活人殉葬,带了66个人和他一起走;另外一件事,就是没有传位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而是选择让同母的弟弟上台。这便是秦德公。

此后秦国的君位继承制度就开始走偏了。

秦德公在过了一年的国君瘾后就死了。然后国君之位就在他的三个儿子间开始了一场奇幻漂流:

先是大儿子即位,是为秦宣公。秦宣公当了11年的君主,离开世界时,玩了一把大伯的套路,9个儿子一个未立,而是传位给了二弟:秦成公。

秦成公当了3年的国君,继续顺着哥哥的路子走,7个儿子皆不立,传位给了三弟:秦穆公。

这种周礼与胡人之礼混杂的做法,是让秦国人感到崩溃的,尤其是与国君之位失之交臂的16个儿子。

当秦穆公初登大位时,估计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压力。

他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如果按中原的嫡长子制,那君位无疑轮不到他;但若声明遵照胡人的礼仪,那岂不被天下人笑话?

所以,当务之急,赶紧巩固自己的地位,凭实力让这些竞争者们一边凉快去。

秦穆公

二、就算是“猪队友”,也得咬牙支持

要想巩固自己的君位,可以采取两个办法:削弱公室王族,将权力像撒胡椒面一样丢给更多的臣子。

扶植外姓势力,无疑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

秦穆公想到了揽才。

即使当时秦国所处的西北,是一片荒凉,连作为奴隶的百里奚都瞧不上,千方百计要逃走。

于是秦穆公想到了三招。

——到更贫困的地方招人。从比秦国更穷更荒的西戎,招来了在西戎为官的由余。之后也是靠这位带路党的帮助,才在讨伐西戎时势如破竹。

——靠优势产业畜牧业招人。当然这只能找到一些优秀的动物学家,如伯乐、九方皋等人。不过这些技术无益于打仗,只能让秦穆公更加得心应手地在周王室出任弼马温一职。

——到被灭亡的国家“捡漏”。事实证明,这一招最有效。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就成功捡到了百里奚这个七十多岁的宝藏老头。

而后,百里奚估计吃准了秦穆公招不到人。于是放开手大干一场,举贤不避亲,在推荐了好朋友蹇叔之后,又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

最后,意犹未尽的百里奚,连自己的儿子孟明视野一起举荐。这样老臣百里奚,不仅自己成功下岗再就业,还连带把亲戚朋友的就业问题全解决了。

后来殽之战,就正是百里奚这位伯乐推荐的三个人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所领衔指挥的。

哪怕这三人被连着胖揍了三顿,秦穆公还死咬着牙不换人。

为啥?这就是他培育的人才队伍,自己人啊!

大权岂能旁落。

就算是猪队友,也得支持到底,万万不可便宜了那帮公室子弟。

当然,待后续人才梯队跟上后,能力平平的孟明视等人就被丢到一边。之后的大型军事行动中,再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儿子没能耐,百里奚很无奈

缺实力,想东进?臣妾做不到!

虽然晋文公开始几乎是空手套白狼,以流浪公子的身份到处借钱借兵借粮,最后才得以回国即位。

但经过一段疯狂的爆发式增长,晋国成为了“十万乘之国”,成为拥有十万辆兵车的超级大国。而秦国只算得上是“万乘之国”。

可怜弱小又无助的秦国,被晋国一次次实力碾压。

一、连打三场后的领悟

和晋国连打三场后,才让秦穆公清醒地意识到,虽然秦国已经接近食物链的顶端,但与晋国这个庞然大物相比,还差得远。

1、第一场:输在了作战思想上

殽之战,是两军将领素质的比拼。

晋军,元帅先轸是从铁和血中走来的“兵家第一人”。殽之战,从谋划,到战场选择,再到兵力部署,都如教科书一般,将当时的军队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开创了大兵团埋伏作战的首个先例。

秦军,孟明视几个愣头青,没有预判、疏于防范、指挥失当。进攻郑国被提前预知,返回时的时间路线也被对手算得死死的。这与晋军的精细化部署比起来,差了几个档次。

最后战争结局,十分客观地说明了两军在指挥上的天壤之别:晋军大获全胜,秦军全军覆灭。

2、第二场:输在了军队素质上

彭衙之战,直接反映了两军士兵素质的优劣。

这一次晋国没有埋伏,更没用啥三十六计。

双方直接在彭衙,找了个平坦之地,列阵后面对面硬刚。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晋军车右将军狼曋异常彪悍,仅仅带着两百多个士兵,居然就直接突进了秦军之中,杀得秦军阵脚大乱。而后晋军主力跟上,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再次大败。

如果说殽之战,是因为年轻人经验不足,被老油条算计一次,挨了一顿社会的毒打。这一次失败,直接暴露了士兵素质的问题。

区区两百人,就将秦军打残。——与秦王扫六合时的虎狼之师比起来,彼时的秦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啊。

3、第三场:举全国之力获小胜

王官之战,实际上没有打,只算得上是一次武力游行。

这一仗,对于秦国而言,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在国内进行了最广泛的动员。

孟明视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再打输,就没有然后了。

过河的时候,他看着飘荡在黄河上的小船,想起他曾多次靠着这些船落荒而逃。孟明视感觉不仅仅智商,而且人格都受到了侮辱。于是玩了把行为艺术,把所有的船都一把火烧掉了。

秦军显然被孟明视的无名怒火所感染,大家发誓要找回丢了多年的面子,于是一路上显得格外嚣张。

晋军显然被嚣张的秦军吓到了,他们坚守城池,拒不出战。

孟明视一想,好不容易来一次,也不能白来。于是带着浩浩荡荡的军队,来了次武力示威,大家一路到曾经殽之战的旧址,掩埋了阵亡兄弟们的尸骨,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得胜”而归了。

踏入秦国土地时,孟明视不禁长嘘一口气:幸亏没打……

隔了一年,晋军起兵攻秦,报王官之战的一箭之仇,一下围困了秦国两个城池,让秦军没了脾气。

二、东进失败,转而西进

三场仗打完,秦穆公对东进中原基本死心了。

他转而继续拿西戎出气,一言不合就给一顿狠揍。这样经过一番努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西边的势力范围拓宽不少,一举兼并西戎二十国,辟地上千里。秦国版图由此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

为了表彰秦穆公讨伐蛮夷的胜利,周王特地赐予金鼓,祝贺秦穆公的成就,并鼓励他继续西进,让戎人彻底从西边消失。

秦穆公称霸了西戎,这最终为秦国挺进中原夯实了基础。

屡败屡战的秦军

结语:发挥优势,避免死磕

逐鹿中原,对秦穆公有着无限诱惑力。

对此,他制定了攻占郑国,并以其为跳板图谋中原的策略。

可事实证明,秦国离称霸中原的目标,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秦国和晋国相比,既没有人才优势,军事实力也差之甚远。

接连三场战争,证明了秦军作战思想落后,士兵作战能力不足。

这些都与称霸中原的晋、楚两国差距明显。

所以即使拼尽全力硬刚,也胜算渺茫。

不如换到其他领域,找寻新的优势。

如向西攻占戎人的过程中,不断扩张国土,增加人口。

从而打造了新的竞争优势,掌握的发展的主动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changzx.com/xcjj/13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