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宋末元初著名大儒。
元中统元年(),郝经以翰林侍读学士,充任国信使,奉诏出使南宋,为奸相贾似道拘于真州(扬州仪征)15年。当其困在真州时,曾屡次登临拘所附近的名胜镜芗亭,撰有《镜芗亭记》与诗名于世,且有治经术等著述至数百卷。
作为政治家,郝经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作为思想家,郝经推崇理学,希望在蒙古人汉化过程中,以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作为学者文人,精通字画,著述颇丰,收于《陵川集》中。
本文真切揭示了郝经跌宕起伏而不乏传奇性的历史故事,并为我们提供了一则古代扬州与属邑、园亭和名人密切关联的典型例证。
元朝重臣、名儒郝经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奉使南宋。然他被贾似道拘留真州长达十五年。后被释,北还后病死。当其困在真州时,曾屡次登临拘所附近的名胜镜芗亭,撰有《镜芗亭记》与诗名于世,且有治经术等著述至数百卷。清乾隆初年,杰出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诗人词家吴敬梓游览此亭,不由浮想联翩,遂赋《踏莎行·镜芗亭》词一首。
郝经出使
名儒郝经不听同僚好友“称疾勿行”之劝阻,出使南宋,商定和议。他说:“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
郝经(-),元初名儒。字伯常,祖籍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县)人,生于许州临颖城皋镇(今属河南许昌市)。幼遭金末兵乱。金亡后迁居河北。家贫好学,被蒙古元帅张柔、贾辅延为上宾,教育诸子。两家藏书皆万卷,经博览无不通。稍长,往来燕赵间。结识金朝遗老、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执弟子礼,相与论作诗文法;复从理学大师赵复,研习程朱之学。元宪宗蒙哥汗二年(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初,忽必烈以皇弟开邸金莲川,召经咨以经国安民之道和帝王当行之事,经条上数十事(后又进《东师议》),大悦,遂留他在王府。(《元史》列传第四十四《郝经》。后引部分同。)郝经推崇四海一家,反对“华夷之辨”,主张天下一统;希望蒙古统治者在接受汉化的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尊,推重理学,施行仁政,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其政治主张和远见卓识,深得忽必烈赞赏。年,忽必烈征宋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得宪宗死讯,阿里不哥图谋篡位,郝经力劝忽必烈争取汗位。适值南宋权臣贾似道以右丞相领兵救鄂州,贾密派使者乞和。忽必烈最终接纳郝经建议,退兵议和,班师北上,归定继位大事。时郝经被任命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元中统元年(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为元世祖。授郝经翰林院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使宋,告新帝即位,且定和议,仍敇沿边诸将毋抄掠。郝经不听同僚好友“称疾勿行”之劝阻,朗声言道:“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经入辞,世祖赐葡萄酒,诏曰:“朕初即位,庶事草创,卿当远行,凡可辅朕者,亟以闻。”经奏便宜十六事,皆立政大要,辞多不载。时使团中,有副使何源、刘仁杰,参议高翿(音:dào),书佐苟宗道,随团成员还有马德磷、孔晋等数十人。一路风餐露宿,迁延五个月,方于当年秋末进入宋境。孰料贾似道对郝使团的到来极度恐慌,极力反对和阻止郝经等入境。待郝经等一入宋境,便密令淮东制置司把使团人等从此长期软禁于真州镜芗亭附近的馆驿。
抒发胸臆
郝经被拘前期,常游览镜芗亭,有记并诗。镜芗亭为宋时真州一处名胜古迹,直到清代康乾时期尚存。《镜芗亭记》描述了此亭的地理位置与入馆后多次登临之事;也以较多笔墨揭示真州历史沿革和北宋以来盐漕航运兴旺、商贾云集的都市盛况。
镜芗亭为宋时真州一处名胜古迹,直到清代康乾时期尚存。后被毁。元大臣郝经拘滞真州时常游斯亭。《府志》记载:“镜芗亭,元国信使郝经留仪真所居之亭也,有记并诗。《雍正志》。”
郝经在《镜芗亭记》中写道:“中统元年夏四月,宋维扬火,人屋熸尽。经适奉使告登位,宋人以火余无以馆客,乃于仪真,即忠勇军营总制真州军民治所置馆。镜芗亭,则馆外东偏之水亭也。入馆之初,不知有此。明年夏,伴使潘拱伯辈始邀一至。其后,或数日、或数月一往焉。真州濒江,在老岸下,沟渠、池塘,皆与潮通。东接维扬,南对金陵。岸,在六朝为白沙,其后为迎銮、为永贞、为扬子。宋大中祥符中,升为州。自唐刘晏管盐铁,江淮之人仰食海盐,于是置扬子十院,盐漕以给江淮,而运行入于州中。宋人因之,置淮东运司,行商舶贾,远近毕集,故为江壖一都会,号称‘扬一真二’。亭则真古扬子院,今运司后,其东南垣墉,则扬子故县城也。而馆与州治、县衙、宣圣庙、天庆观等,皆在故县中,县即州子城矣。馆东之池亦与潮通,而亭处其中。有故隶字榜曰‘镜芗亭’。池中一甬路,直亭南北,界池为二。池有莲蒲,而柳皆成荫。拘滞之间,时得改步。寓目者惟此焉。岁益远,出益稀。今年春,复为一往,以暵旱之故,荷死柳枯,潮不复至,而不可复观矣。于是,自春逾夏,而不复出焉。”记后部分云:“初,朝廷于沁南赐第一区田十顷,州吏进牒及图,则其田河阳,封畛包络全得,杨子一店,在黄河老岸下。明年,遂入宋。每登是亭,与古扬子县城相对,江濡河滨,殆无以异。恍然而悟曰:‘天下事,断不偶然。行使止尼,殆必有主张者。河滨之田(“田”原作“行”,据《隆庆仪真志》改),有以兆此行矣!’乃书其入馆登亭之事,以寓感伤焉。他日复到河滨之野而思馆中之亭,则必如今见馆中之亭而忆河滨之野矣。彼且为是耶?此且为非耶?彼此之间,其一扬子耶?中统五年夏六月谨记。”郝经作七律诗则云:“薄薄轻云似雾沉,阴阴江气冷侵人。一庭芳草留连客,两树夭桃断送春。槛外流莺仍语巧,梁间旋燕又巢新。东城欲伴西湖柳,寒食中间入梦频。”
《镜芗亭记》描述了郝经一行所羁真州馆附近东偏之镜芗亭的地理位置,与入馆后多次登临之事。斯亭是一座水亭。“亭则真古扬子院,今运司后……馆东之池亦与潮通,而亭处其中。”周边景致幽静宜人。“池中一甬路,直(贯)亭南北,界池为二。池有莲蒲,而柳皆成荫。”被长期软禁真州馆舍的郝经惟此寓目,曾数日或数月一往登览,以缓解心中怫郁,寻求一时慰藉并发抒胸臆。其记也以较多笔墨揭示真州历史沿革,和作为宋时盐漕航运兴旺、商贾云集的都市盛况。真州,“东接维扬,南对金陵”,位于江苏省中部偏西,长江北岸,地处水陆冲要,古运河由此通江达淮。唐高宗永淳元年()始置扬子县,即为县治驻地,名白沙镇(郝记言“在六朝为白沙”),曾系漕盐纲运中转处(中唐时重臣良吏第五琦、刘晏先后担任盐铁使,相继制定榷盐法、整顿盐运);五代时,由于吴王杨溥到此检阅水军,改镇名为迎銮镇,属永贞县;北宋乾德二年()升为建安军置;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诏铸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四金像于镇北小山(今马集二亭山)成,因仪容逼真,敕令升建安军为真州,并敕建“天庆仪真观”,从此有了真州、仪真的地名。徽宗时,明确真州管领扬子、六合两县。元,仍为真州,领扬子县。而在北宋时,真州为江淮、两浙、荆湖等路发运使驻所,“置淮东运司,行商舶贾,远近毕集”,有“扬一真二”之誉,甚或过于扬州,被称为“风物淮南第一州”。然到南宋时,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宋、金以淮河中流划界;宋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人两次大举南侵,扬、真一带皆首当其冲,历尽兵燹,废墟一片。自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宋、元联手灭金,至郝经使宋,宋、元对峙,扬州及属邑真州又成为国之边关、军事要塞,屡历兵火浩劫。
《镜芗亭记》中所述“宋维扬火,人屋熸尽”,真州镜芗亭周围“以暵旱之故,荷死柳枯,潮不复至,而不可复观焉”,并郝诗“薄薄轻云似雾沉,阴阴江气冷侵人”、“两树夭桃断送春”等暮春时节令人沉抑、凄冷的景致描绘,实也象征、暗示或隐喻时下南宋政局窳(音:yǔ)败、形势险恶而陷入不可收拾的深重危机。“乃书其入馆登亭之事,以寓感伤焉”,亦多少发抒了元国信使郝经因被多年拘滞于真州油然生发的感慨、悲伤,以至愤激和无奈之情。郝经身处逆境中,随时都会遭遇不测,却砥砺前行,发愤著述。在拘所他致力于经学、史学、书法等学术研究和律、绝诗创作;不仅著作等身,还将使团随行人员训练成了学问渊博、坦荡达观的庙堂精英,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如《元史》其传记载:“经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及被留,思托言垂后,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等书及文集,凡数百卷。其文丰蔚豪宕,善议论。诗多奇崛。拘宋十六年,从者皆通于学。书佐苟宗道,后官至国子祭酒。”考郝经平生著作惜多不传,传世者尚存有《续后汉书》90卷和《郝文忠公陵川文集》39卷。今人原扬州师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坦先生曾作绝句赞道:“使臣流落寓真州,闭户研经忍垢羞。十六年来尘扑面,大儒鸿业在春秋。”
获释北归
元至元十一年六月,元大举伐宋,使团北归。元至元十二年,郝经一行至大都,元世祖特“锡燕大庭”,赏赐有加。秋七月,郝经病卒。郝经逝世后第四年,宋元海军决战于广东厓山,宋军大败,不久南宋灭亡。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指出:“我弱彼强,彼又先遣使,而必不肯主和,以速其亡。”
衔命出使南宋的郝经被拘留真州第十五个年头,元至元十一年、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六月,元世祖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率兵伐宋。元帝又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郝经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入宋,责问国信使与使团人员无故长期被拘一事,不得不派遣总管段佑以礼送经使团人等北归。
郝经一行北返之岁,汴中民射雁于金明池,得雁下系帛,上书诗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后题曰:“至元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其忠诚如此。”郝经等境遇始为元人所知。归途中,郝经不幸染病。元世祖闻奏即敕枢密院及尚医近侍迎劳。郝经等所到之处,父老皆瞻望流涕。元至元十二年()至阙,郝经一行终于回到了阔别十五年的大都。世祖忽必烈特“锡燕大庭”,赏赐有加,并向郝经咨以政事。秋七月,郝经病卒,享年五十三。官为护丧还葬,谥文忠。
而在是年正月,元军沿长江东下,贾似道被迫至芜湖江上督师,二月在鲁港(今芜湖西南)大败,逃回临安。不久,贾被南宋朝廷放逐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八月至福建漳州木绵庵,为押送官郑虎臣所杀。后在元至元十六年、宋帝昺祥兴二年()二月,宋元海军决战于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幼帝投海死。张世杰退至海陵山(今广东阳江县南海中),遇风坏船,溺死。南宋亡。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精到分析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指出:“贾似道援郢(武昌),遣使蒙古,请称臣纳币,乃得退师。既而尽讳其事,幽囚郝经等,置和议于不问,致蒙古兴问罪之师,其曲在宋不在蒙古也。我弱彼强,彼又先遣使,而必不肯主和,以速其亡。盖由道学诸儒耻言和议,理、度两朝,尊崇其学,庙堂所习闻者,迂阔之谈,而不知理势之不可同日而语也。”(《十驾斋养新录》)且有清人诗云:“奸权误国擅拘囚,庙社成墟事有由。转眼三宫皆北徙,独教苗守死真州。”
吴敬梓感赋
清代杰出讽刺小说家吴敬梓游览真州镜芗亭,感赋《踏莎行·镜芗亭》,对元名儒郝经拘滞真州十五年终放归,又得“锡燕大庭”的隆重礼遇,由衷庆幸。同时,也对使金被扣十三年与郝经相类遭遇的南宋使臣洪皓的不幸命运,一洒同情之泪。
郝经去世四百六十年后,清代乾隆元年()秋,杰出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诗人词家吴敬梓,在寓居真州的老友团昇陪同下游览了真州镜芗亭等名胜古迹。当登临此亭时,吴敬梓浮想联翩,不由想起元郝经被拘留真州前后十五年的“感伤”身世,又不禁联想到南宋初洪皓(-)使金亦遭长期扣留的相似经历可与之类此,不无感慨而赋《踏莎行·镜芗亭》词一首:
穷海累臣,上林天子,镜芗亭畔伤心事。霜空木落雁衔书,归期回首初春是。
碧草颓垣,紫苔唐肆,濒江吊古堪流涕。只缘身未到边关,不知洪皓含悲地。
吴敬梓此词上片写元大臣郝经被拘禁在真州之事,化用经雁系帛书题诗内容,强调这桩“伤心事”发生地点是“镜芗亭畔”,并为押韵故,将“归期回首是春初”调为“归期回首初春是”。下片由此联想到南宋使臣洪皓类似的遭遇。宋徽宗时进士洪皓,于高宗建炎三年()奉命出使金朝,被金扣留前后达十三年。然他始终心系祖国,拒不接受金人所授官职,且屡次派人秘密潜回南方,向南宋朝廷报告金朝虚实。直到绍兴十二年()始得释还宋。皓返朝后见秦桧即言不可苟安钱塘,为奸相桧所忌,不久被贬居英州九年,后又徙袁州,至南雄州病死,年六十八。死后一日,秦桧也死。(见《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洪皓》。)吴敬梓身临镜芗亭,既想到郝经、洪皓两人相类的不幸遭际命运,又思其国内俱有权臣、奸相先后忌恨,不由喟叹不已。他感到遗憾的是,未曾去过宋金边界,无法亲身体验洪皓被软禁地的边土人情,而不像历史上郝经拘留处附近的真州镜芗亭可以亲临游览感受。词人对郝经为元世祖遣人入宋责问终放归,并得到帝王“锡燕大庭”的隆重际遇,由衷庆幸;但对刚从极边回归,又频遭奸相秦桧忌恨贬居的洪皓,则一洒同情之泪。其中也当寓含着吴敬梓以“穷海累臣”自居,而对不详下情的“上林天子”的怨嗟之感与人生命运坎坷不遇的感喟。
王伟康来源扬州日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