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许昌新闻
许昌政务
许昌旅游
许昌经济
许昌百科
许昌生活

快看中立交胖东来大众服饰对面,在建许昌

在曹魏古城开发建设中,

我们对22号地的魏源广场项目并不陌生

(规划图)

建成后将成为许昌又一处地标性建筑

而魏源广场所处的榆柳社区

属于老城区繁华地段

那么

今天带大家了解下榆柳社区的温情故事

基本情况:

榆柳社区是西大街道办事处人口最多的社区,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沿街门店个。得福包子、道口烧鸡、姐妹裁缝、金地彩扩等老门店仍在营业。

时下,榆柳社区辖区内,曹魏古城22号地魏源广场项目正在紧张施工。

该项目位于劳动路以西、西大街以南、西护城河以东,由8栋多层建筑组成,建成后将集商业、旅游、文化于一体,包含特色餐饮、创意生活、精品酒店、文化休闲等业态。它的定位是曹魏古城“一轴两翼两环四区”的“西翼”,与环护城河滨水风情带东西呼应。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许昌又一处地标性建筑。

榆柳街因栽种榆树和柳树得名

今年74岁的胡淑梅曾任榆柳社区党支部书记,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仍然关心着社区的发展。

她告诉记者,以前,榆柳街因位于城隍庙之西,被称作庙西街。清末,街中相对长着一棵大榆树和一棵大柳树。后来,两侧榆柳成行,街道改名榆柳街。

榆柳街街景

榆柳街是市区唯一一条行道树以榆树、柳树为主的街道。

胡淑梅小时候,榆柳街是一条小土路,而且路面狭窄。榆柳街辖区内有魏都区委、区政府办公所在地,还有市房管局、市文化宫、人民电影院,魏都区广播电台和区民政局、区卫生局、区文化局等“八大局”。

20世纪80年代,榆柳街居委会位于井园街(现市场后街西段)。当时,居委会可以搞经营。榆柳街居委会从周口请来厨师,开了一家饭店,主营胡辣汤、肉盒、油条、炝锅面等。因地理位置好,该饭店经营了10多年,生意一直十分红火。同时,榆柳街居委会开办有裁缝店、诊所以及糖烟酒商店。

“前几年,市委、市政府对老城区进行改造,榆柳街以西拆迁后由房地产开发商建了小区,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对榆柳街进行了加宽。”胡淑梅说。

原居委会诊所老医生仍然在坐诊

胡淑梅告诉记者,榆柳街居委会当时开的诊所如今仍在市场后街,名为乔保华诊所。

乔保华诊所

当日,在榆柳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焕景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市场后街西段,走进乔保华诊所。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年过七旬的乔保华还在坐诊。她的诊所里,挂有多面外省市的患者赠送的锦旗。

对于30年前的事,乔保华记忆犹新。乔保华说,她家是中医世家。她的爷爷、父亲都是中医,尤其擅长治疗皮肤病,有家传秘方。她年医院上班,做过护理,而后到卫校进修,干过妇幼保健。

20世纪80年代,乔保华在榆柳街居委会诊所当医生,主要治疗皮肤病,当时在许昌市区非常有名。后来,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原来的井园街是小土路,住的多是穷苦人,几乎没有商店。直到旧城改造后,这里的个体经济才逐渐繁华。”乔保华介绍。

这个诊所于20世纪90年代脱离榆柳街居委会的管理,归她所有。后来,乔保华诊所增加了治疗青春痘、黑斑等项目。

“我们的诊所已经走过了30余年,看好了无数个病人。下一步,我会让子女继续在诊所行医,给市民看病!”乔保华说。

得福包子走过30年

在市民的记忆里,位于原市文化宫对面的一家包子馆因小笼包皮薄、汤鲜、味美深受大家喜爱——得福包子。

老板王付安介绍,20世纪80年代,他的母亲、哥、嫂都在许昌饮食公司厨师培训班工作。下岗后,他们在人民路西段路北魏都区人武部一楼租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开始卖大肉馅儿的小笼包。

“我三哥叫得安,我叫付安,我们就从名字中各取一字开包子馆。得福,寓意得口彩、享口福。”王付安说,他们的包子馆一开业就有好多市民排队买包子。

经过十余年的经营,得福包子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年,为适应市场的需求,王付安把包子馆迁到劳动路市文化宫对面,又推出羊肉汤包、虾仁儿汤包、三鲜汤包、蟹黄汤包等10多个品种的汤包。

得福包子,吃时蘸香醋、辣椒油入口,以灌汤充盈、软嫩鲜香、劲道适口为特色,老少皆宜,远近闻名。

年,得福包子被许昌市餐饮协会评为许昌名吃;年,被河南省餐饮协会评为中原名优小吃。

近年来,得福包子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在楼上增加了包间,成为市民宴请外来宾朋,品尝本地特色小吃的好去处。“随着曹魏古城的建设,得福包子会保持小笼包的特色,越做越好。”王付安说。

83岁老党员义务打扫社区卫生

祖籍信阳的许昌人

今年83岁的冯运富是西大街道办事处榆柳社区的一名有56年党龄的老党员。冯运富祖籍信阳市固始县,19岁参加工作,21岁成为一名军人,在沈阳军区服役11年后,转业分配到许昌。

冯运富说:“我现在也算地道的许昌人了。年,我来许昌后就在许昌市二内燃机厂当工人。这几十年我就年回过老家一次,对我来说许昌就是我的家。”年,冯运富在部队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清理小广告、打扫社区卫生,维护许昌美

冯运富在清理小广告

随着年榆柳社区成立,冯运富住进榆柳社区煤场街13号院,做起了社区活动工作。“这么多年来,社区扫雪、铲雪、打扫庭院等义务劳动中都没有少过他的身影。”榆柳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焕景说。

年,许昌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看到满大街贴的小广告,冯运富决定做点儿什么。他自己掏钱买了刷子、小铲子、小桶、墙体涂料,开始了清理社区各个庭院的义务活动。无论刮风下雨,他都按时忙活在各个庭院,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夏天,社区庭院的卫生防护是件大事情。每年这个时候,冯运富每天到社区领取防蚊虫的药物,在社区各个庭院角落、下水道和公厕处都洒上。

说起自己做过的这些事,冯运富笑着说:“我很支持创建工作,许昌是我的家,它的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维护。我不仅是老百姓,还是一名党员,能做的事情还是应该带头做。”

养子照顾养母诠释莲城孝德

回报养育之恩

张秀云(中)、二儿子张春志(左)、大儿媳黄爱玲(右)在一起合影

在榆柳社区,说起孝敬尊长,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张秀云一家。住在榆柳社区铁东街的张秀云今年95岁,目前生活主要由二儿子张春志和大儿媳黄爱玲照顾。

张秀云和老伴儿不能生育,60年前抱养了两个儿子,取名张春亭和张春志。一晃几十年过去,老伴儿去世,张秀云的年龄也大了,日常起居生活由二儿子、大儿媳照料。

“虽说自己是抱养的,但养父母拿我们当亲儿子。小时候家里有点儿好吃的,他们都给我们留着。我们上学,他们也省吃俭用地供应。现在母亲老了,也该我们好好孝敬她了。”张春志说。

只要全家人平平安安就好

今年63岁的黄爱玲,负责照顾婆婆和自己83岁老母亲的日常生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虽然俺老公是抱养的,但大家一起生活这么多年的感情总是真的。我们作为晚辈,应该照顾好母亲,给母亲养老送终。虽然俺老公长年在外打工,但我在家一定要把老人伺候好。”黄爱玲笑着说。

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就是黄爱玲的工作。她不仅要照顾婆婆,还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天天两头儿跑。她说:“照顾老人累点儿没有什么,只要全家人平平安安就好!”

看了这么多有爱的故事

你是不是也想感叹一句

真情就在我们身边呢?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丨黄增瑞杨佳倩

本期编辑丨蜗仔

内容来源丨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changzx.com/xcbk/30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