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许昌新闻
许昌政务
许昌旅游
许昌经济
许昌百科
许昌生活

备辣椒吹毒烟听墙根许昌旧时竟有这样

20世纪50年代一张床

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

80年代“三转一响”

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

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

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不同年代的婚礼特点

刚刚过去的七夕

仅市区就有对新人登记结婚

再有20多天就到的国庆节

又是一个结婚的高峰期

结婚作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不仅具有地域特征,而且富有时代气息,有诸多讲究和门道。今天,小编将为读者讲述不同年代的许昌婚俗及老许昌人所经历的难忘故事。

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千里姻缘一线牵,无媒不成亲

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中原民间,找对象俗称‘寻媒’。找到了对象称‘寻下了’,没找到称‘没寻下’,迟迟找不到称‘寻不下’。”许昌市作协副主席韩晓民是许昌市“非遗”保护专家组成员,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许昌的民俗文化。8月26日,在建安区政协文史委,韩晓民向记者讲述了许昌婚俗的演变。

(网络图片)

“婚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晓民说,由于结婚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以备受重视,人们在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韩晓民认为,在旧社会,人们婚姻不自由,婚姻的“红线”掌控在父母和媒人手中。年轻人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家长便会找媒婆帮助“寻媒”。

除了年龄相当、长相般配之外,还要考虑门当户对。“官寻官来民寻民,同行还寻同行人。富女只嫁有钱户,贫女还进穷家门。”韩晓民说,过去流行的这首民谣生动地再现了旧时适龄青年找对象时所遵循的社会规则。

家住市区兴华路的唐中华老人今年87岁了。年,19岁的他迎来了人生中的大事。“那时候,人们普遍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二人结婚前互不见面。”唐中华用“布袋买猫”来形容结婚时对另一半的了解——不能看。

(网络图片)

20世纪50年代之前,男性所穿上衣一般有汗褟、褂子、夹袄、大衫、马夹、棉袄等,富裕人家有长袍马褂。男女鞋袜均为手工布鞋、布袜。手巧的姑娘会在鞋垫上绣上花、鸟等图案;纳鞋底时,脚心处还会留白,寓意透气、聪明。

当时,对于一个姑娘来说,掌握一门手艺往往被视为能持家,能得到婆家赏识。“听说她会做农活儿和家务活儿,犁地、扬场、纺花、织布、做鞋子、做饭都是一把好手。结婚的时候,她坐着拓车(一种农耕运输工具)来到我家,嫁妆是三块大洋和一个小包袱,内有镜子、木梳等物品。”唐中华说,拜天地、闹洞房后,晚上家里摆了桌酒席,一些同龄人来喝喜酒、闹洞房。“他们在这时会捉弄一下新人,让其多少出些‘洋相’。”

讲究“三媒六证”,遵循“六礼”

(网络图片)

旧时,婚姻讲究“三媒六证”,遵循“六礼”。

“这些礼仪,我真的不懂。”“80后”市民杨自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自由恋爱,时移世易,“三媒六证”“六礼”对于年轻人来讲已经非常陌生了。

韩晓民介绍:所谓“三媒”,指的是男方媒人、女方媒人和中间媒人。“六证”则是在成亲仪式上用的:拜天地的时候放一张“天地桌”,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子、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和一杆秤。

这些物品代表怎样的含义呢?

“这些物件作为证据,表明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懂事了,知道家里有多少粮食、布匹,能够分辨衣服的好坏、容颜的俊丑,能够把账目算清楚,办事也知道轻重了。”韩晓民说。

所谓“六礼”,即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礼节,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这些环节,每一个都很重要,而且在每个环节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经过这一系列的程序,年轻人的婚姻关系就正式建立起来了。

民国时期,拍婚纱照很奢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年之前的结婚证上有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民国时期,结婚证书上比较流行的一段富有文采的婚姻证词大概是这样的:“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有钱人感到传统的凤冠霞帔有些土气,婚纱照开始出现。

在许昌市档案局工作人员袁冰的帮助下,记者见到了数张泛黄的民国时期的婚纱照。照片中,男子身着西装、脖系领带,女子头戴白纱,两人挽手而立,神情庄重,充满仪式感。

(年的结婚照。图片由许昌市档案局提供)

民国时期,信阳人杨鹤亭在许昌首开照相馆,取名“悟真”。其重孙杨四宝曾在南悟真照相馆工作多年。据其介绍,旧时照相价格昂贵、技术复杂,能照得起相的可以说大都“非富即贵”。杨四宝听其奶奶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照一张6寸照片,几乎要花掉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可见,在旧时拍婚纱照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年,我国的《婚姻法》颁布,废除了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结婚证上除了显示结婚人的姓名以外,其他人的姓名不再显示。结婚证的式样和名称也由政府统一制订。结婚证一式两份,由男女双方各自保管。

新闻连连看

“六礼”究竟啥含义?

纳采:又叫行聘,是婚礼中的首礼,即男方把求婚礼品送到女方家。

问名:指的是男方准备庚柬帖,写上男方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时,送到女方家。女方也写出相应信息,及时回柬。

纳吉:即正式的订婚礼仪,根据双方生辰八字定下吉日,男方把订婚礼品送往女方家。

纳征:纳聘之意。订婚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成婚条件成熟,男方便置备礼品到女方家告知,准备聘娶。

请期:纳征后,如果女方没有意见,男方便会选定吉日,写一迎亲帖,上面注明迎亲的日、时,请求女方答应。

迎亲:成婚礼。

“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说法从何而来?

据唐代的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奇地问老人看的什么书,老人说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妻。”后来便有了“千里姻缘一线牵”之说。

二、

婚礼从简,见证时代爱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的婚姻越来越自由,渐渐舍去了很多婚俗方面的繁文缛节。在物质并不发达的年代,很多老许昌人的结婚仪式虽然简单,但婚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积习成俗,化而为礼。兄长端斗、犁铧上浇醋……在许昌,一些婚俗折射出独特的民间文化。20世纪各个年代的人,结婚时有怎样的风俗和故事呢?

(20世纪50年代的结婚证)

持烧红的犁铧,绕车淋醋讨吉利

家住东城区奥体花城小区的轩福宪老人于年结婚,其老家在临颍县王孟乡轩庄村(当时归许昌专区管辖)。“我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轩福宪说,那时候,他家条件不好,村里一个和其父亲关系不错的私塾先生说媒,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高桂花介绍给他。“订婚时,她给我买了支钢笔,我给她买了木梳、发卡,然后和媒人、双方本家的人坐在一起吃了顿饭。”轩福宪回忆,当时自己在上初中,大概过了两年才结婚。

“我家祖祖辈辈不识字,所以父母想让我读书出人头地。我上学的时候已经20岁了。”轩福宪说,结婚时由于家里太穷,连张床都没有。“从我姐家借了一张床,同村的人帮忙找来了四轮车去迎亲,车上放有昇子(音)。将妻子接到家后,有人持烧红的犁铧,绕着车子走三圈儿,同时用醋淋在犁铧上,寓意‘吉利’。新娘下车时要踩块石头,本家兄长端一个斗在前面引路,斗里放粮食,粮食上插柏枝或杆秤,柏枝上挂红枣,这叫‘兄长端斗,越端越有’。”

“拜天地时,前面放了个斗,里面放有小麦,插有一杆秤。”轩福宪说,到了晚上,除了摆酒席外还要煮饺子让新娘吃。“记得当时床上躺的都是人,整晚我都没睡觉。第二天,我就从老家来许昌了!”轩福宪笑着回忆说,按规矩,头三天,新房不能空着。晚上,家人就让他年幼的侄子去房里睡,结果将床都尿湿了。

“父亲在许昌做小生意,后来就把母亲和妻子接了过来。妻子一辈子吃苦耐劳,孝顺父母。她比我小两岁,如果活着,今年85岁了。”轩福宪说,虽然和妻子的婚姻是旧式婚姻,但双方同甘共苦、互相扶持,在艰难生活中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20世纪60年代,新人对着毛主席画像行礼

年,第一部《婚姻法》实施,它明确废除了包办婚姻,确立了婚姻自由。79岁的市民秦发安年与张水仙结婚。“我们算是自由恋爱。我结婚的日子本来已经确定了,后因工作调动,55天以后,我们才正式结婚。结婚时,我母亲买了张旧床和两床被子。我俩各自所在单位的书记都过来了。”秦发安说,结婚仪式很简单,只是准备了一瓶酒、一盒烟和两瓶罐头,大家在一起聚聚,就算结婚了。“我单位的书记送了我两幅画,上面有‘恭贺新禧’之类的字。”

“结婚前,我对她有所了解。虽然家里穷,但是能干。她年上班,一年后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很佩服她。”秦发安说,自己年参加工作,年才入党。“我结婚那天,没有人闹洞房,母亲找了把破扫帚顶着门,说是辟邪。”秦发安说,结婚至今,两人互敬互爱,携手至今,生活幸福。

今年78岁的市民李文治,年与妻子李香莲结婚。“那时我在部队,经人介绍认识了她。”李文治说,上午去乡里登记后,中午两人在一起吃了顿饭。“我们的结婚仪式非常简单,老同学是证婚人。”李文治说,由于家里穷,当时用的被子、床、床单都是从姐姐家借来的。李香莲回忆说:“我们对着毛主席的画像行了礼,招呼亲朋好友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饭,就算完成了终身大事。结婚时,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年国庆节是李文治、李香莲夫妇结婚50周年纪念日。儿孙们把两位老人拉到影楼,让工作人员为他们照了婚纱照。

第一次到她家,你喝鸡蛋茶了吗?

家住大同社区的樊清义于年结婚。据其介绍,过去在许昌,媒人或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提媒”,主人会用鸡蛋茶招待。鸡蛋茶就是水煮荷包蛋,过去物资匮乏,鸡蛋算是奢侈品了。普通人家平时舍不得吃,只有贵客来了才会拿出来。“荷包蛋数量一般是单数,不能吃完,要留下双数的荷包蛋。”

回忆起当年结婚时的情景,樊清义笑了。“婚前,我在部队工作,我的婚事是父母张罗的,女方叫张桂花。换帖时,家人才写信给我说,信中有张黑白照片。照片上,她留着短发,蛮好看的。部队有探亲假,我就趁着这个机会到她家去看她。她坐在屋内暗处,我坐在门口亮处,结果,我啥也看不清,她倒是将我看得清清楚楚。”樊清义笑着说,年双方结婚,那天迎亲的几个人骑着自行车就把新娘接了回来。

今年72岁的赵永庆是建安区蒋李集镇老官赵村人,年与小自己5岁的妻子刘银枝结婚。那时的结婚证比扑克牌稍大一些,有着典型的时代印记:毛主席的头像放射着万丈光芒,下面写有“要斗私、批修”,背面写有“计划生育、勤俭节约”八个大字。

“订婚的时候摆了桌酒席,为女方买了身衣服、一双袜子和一包糖果。结婚时,迎亲的人一共是四个人,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到我家后,开始举行拜天地等仪式。女方的嫁妆是一个1米长、0.6米宽的箱子和一张小桌子。”赵永庆说,婚后,二人生活甜蜜,幸福恩爱。

新闻连连看

许昌消失的婚俗有哪些?

三伏天穿“烧锅棉衣”:迎亲的队伍中,有一对儿女双全又精于应酬的夫妇——“叫女客”。他们到女方家接新娘时会携带一个红包袱,内装红盖头和催妆衣(即“应衣”),包括鞋袜、腰带、内衣和一身棉衣。新娘里里外外都要换上“叫女客”带来的衣服,即使三伏天也要穿上“烧锅棉衣”。

不沾娘家的土:传说,新娘出嫁时不能沾娘家的土,否则娘家会变穷。新娘上轿时,富人家用红毯铺地,一般人家用席子铺地。

抢火烧:从前迎亲,城镇多抬花轿、农村多赶马车,队伍在半路要歇一会儿。女方提前在嫁妆里备着油馍、火烧、鸡蛋,为大家补充能量。其实大家都不饿,但还是争先恐后地哄抢食品,为的是增加喜庆气氛。

偷听墙根:闹洞房的人终于走了,一对新人并不敢安心就寝,因为有人会偷听墙根,第二天还会把偷听到的内容加工一番当笑话四处宣扬。有些笑话会成为新郎、新娘永久的话柄。

媒人在古代为何又被称为“冰人”?

古俗中,春秋两季为嫁娶吉时,而冰天雪地的冬季才是媒人为男女牵线之时,因此媒人在古代又有“冰人”之称。媒人所司职责是“通二姓之好,定家室之道”。中国社会中有一句妇孺皆知的话表明了媒人在传统婚姻中的重要地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凡婚姻必须有媒人存在,“无媒不成婚”。《诗经》有云:“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三、

与时俱进,婚礼更趋多元化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寄托了无数人对婚姻的美好期待。

(网络图片)

时代在进步,许昌婚俗增添了新内容

韩晓民介绍,改革开放之后,相亲(俗称“见面”)很快流行起来,其中分为偷见面、小见面和大见面。

据韩晓民介绍,偷见面指没有固定的地点,男女均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到了约定地点后,偷偷地打量对方,不进行接触和交谈。如果男女双方基本满意,就安排正式见面,称为小见面。地点设在媒人或亲朋好友家里,姑娘由家中的姐、嫂或婶子领着去。安排一间僻静的房间,让男女单独接触、交流,而其他人在外等候。男女短暂交谈后,如果都觉得合适,男方就给女方少量的见面礼;如果一方觉得不合适,经媒婆调解又无效,那就一拍两散。

大见面后,男女就成为公认的未婚夫妻,逢年过节要互相登门拜访,平时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单独交往。农忙时节,双方还要到对方家帮忙干农活儿。“如果交往了一段时间两人感觉不合适,还可以反悔。”韩晓民说,男方反悔,大多不好意思收回见面礼;女方反悔,男方则须主动退还见面礼。

(摄影/寇旭静)

即使到了现在,这种建立在层层把关、逐步了解基础之上的相亲模式在农村乃至城市仍然存在。韩晓民认为,婚姻形式由父母完全包办发展到见面后再结婚,也不再讲究“三媒六证”,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婚俗也增添了很多新内容,如过去成亲当天不设喜宴,而是在婚后第二年大年初六待客,称“答谢月老宴”。届时,凡添过箱的亲朋好友一并招待。后来,人们由于普遍比较繁忙,不但将喜宴设在新婚当天中午举行,而且将婆家人、娘家人一并安排在酒店招待,既热闹又喜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三大件”“四大件”等彩礼出现在人们的婚姻中。与此同时,有些习俗和做法虽然寓意美好,但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渐渐销声匿迹。

新人选择“吉日”登记结婚,婚礼更个性、多元

(选择今年七夕领证的情侣们摄影/徐鼎烨)

拍照、填表、宣誓一系列环节走下来,新人就能顺利拿到期待已久的“红本本”。近年来,很多新人热衷于在2月14日、5月20日、8月8日、9月9日、11月11日等“吉日”登记结婚。每逢这些日子,我市各县(市、区)婚姻登记处的结婚登记人数是平时的好几倍,现场还会碰到不少用奇特方式祝福爱情的准新人。

有人穿着婚纱前来登记,还有人穿着绿军装、戴着红领巾……这些充满个性的登记,在魏都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相关工作人员看来是现代年轻人寻求个性、表达情感的需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更加重视婚姻登记。

年11月20日,长葛小伙儿李少杰骑着小绿迎娶新娘,既有创意又环保;今年6月25日,新郎王济轩和新娘姜晓娅在市区护城河畔举行了汉服婚礼,尽显三国传统婚礼的古典魅力;年,市区一名新郎披红戴花,骑着高头大马,用花轿迎娶新娘……近年来,记者先后参与拍摄过数十对许昌新人的婚礼,明显感受到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个性婚礼。

摒弃恶俗,婚俗越来越清新、文明

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了许昌旧时这样的闹房习俗:“夜晚新夫入洞房,设盘餐,饮交心酒。平辈叔嫂或下辈子侄等,群聚闹新房,恒终夜纷扰不少休。甚至置备辣椒、皂角等物,熏烧风扇于窗前,俾兹一般毒烟吹入室内,恶作剧,家长绝不过问也。”

82岁的市民李乾建与刘玉梦于年10月1日结婚。“订婚时我来城里为她买了手绢和镜子!”二人携手走过58年,经风历雨,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没有放弃彼此。李乾建认为,幸福的婚姻并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形式,而在于相濡以沫的感情。70多岁的市民孙月英年结婚,丈夫陈全岭当时在部队工作。他们准备了瓜子、糖果和饭菜,在战友们的祝贺下吃了顿饭就算是结婚了。婚后,陈全岭对孙月英很贴心,从来不让她受苦、受气。他们认为,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在结婚中即使有闹婚现象,也相对简单,从不恶俗。如今,外地一些恶俗的闹婚令新人甚至新人的父母过分难堪。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

脱掉新郎衣服拉去游街,朝其身上砸鸡蛋、撒面粉……近年来,社会上有些年轻人为求标新立异,强调个性,在婚礼当天搞恶作剧。类似的奇葩婚俗频频被媒体曝光。然而,这样的闹婚恶作剧如今在许昌很难见到。在东城区奥体花城等小区,为给新人营造浪漫的结婚氛围,小区提供有专门的户外婚礼场地。许昌人的婚俗越来越清新、文明。

新闻连连看

文明婚礼倡议有哪些?

一、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坚持理性消费、勤俭持家,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提倡“环保低碳”的新式婚礼。

二、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婚事新办、喜事简办,既体现礼仪之风、人文之风,又显现文明之风、节俭之风。广大市民要坚决遏止攀比风、人情风、奢靡风、庸俗风;坚决反对在婚庆活动中戴高帽、抹花脸、大摆宴席、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人人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争做文明市民,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闹婚应当有底线

在我国,最为人熟知的结婚习俗莫过于闹房。古代闹房,本是因为新人结婚前大都未见过面或是接触不多,通过闹房的方式来消除新人之间的尴尬,让新人在婚后更好地相处,也是为了让婚礼增添些欢乐的氛围。

如今,新人大都是在长期相处、彼此了解并有深厚感情的基础上才结婚,闹房的作用只剩下增添些欢乐氛围。但是,欢乐不代表没有底线,婚俗也不能随意违背伦理道德,或是变得庸俗、低俗。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进步

许昌人的婚姻经历了由包办到相亲再到自由恋爱的过程

许昌婚礼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更趋文明

同时,也彰显着许昌日益提升的城市品位

许昌,正迈着稳重坚实的步伐朝着文化厚重之城

大步走去!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丨毛迎张汉杰

本期编辑丨木宁

内容来源丨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赞赏

长按







































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changzx.com/xcbk/1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